关灯
护眼
字体:

功德正神(173)

作者: 提笔再战 阅读记录

“在下姓陆,从大虞来的。”

众人一听陆风竟然是从那偏远的末流王朝来的,再见陆风一身寻常打扮,眼睛还如此不方便,顿时就围了上来。

“大虞来此应当很远吧。”

他们都是年轻人,见陆风如此艰难都走到这里了,不禁心生好感。

头顶的树叶被风吹得哗啦啦地响,细碎的阳光从树叶间撒落在他们一群人身上,陆风被他们围在中间,都不讲究地席地而坐,好似听讲的学生。

他们问什么,陆风都会耐心回答。“是有些远。”

这个距离对陆风来说并不算什么,所以他只说是有些远。

不过这话在别人听来就是陆风是有大毅力之人,顿时心生佩服。

陆风见状就问他们各自登山登了几次。

刘珺与旁边的年轻人相视一笑,“我们都是登山的老熟人了,有四五次之多。”

这里登山次数最多的就是他们俩,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每次登完都要好好休息许久才爬得起来。

陆风对此很是好奇,便问他最高的时候登了多远。

“估计这次就是最高了,上一次爬到这里就爬不动了,现在还有余力可以再往上走走。”

刘珺也不觉得有什么,直接道:“好歹是一次比一次高一些,我们这次打算比上次高一些便放弃,回去吃好喝好再来。”

陆风闻言便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登山的决心,甚至说,他本人根本就不想登山,更像是在打发时间,完成某种约定而已。

再一问其他人,就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在少数,许多人都给自己安排了许多选择,进入道一圣地并不是唯一的路。

这只是一个成本最小的备选,登一次登不上就算了。

而且这些人的身份各有不同,不过倒是没有陆风这种乡野来路的,若是有,想来一路艰险,也很难走到这里。

不过那闵其倒是没有说话。

话匣子一打开,众人立马就聊了起来。

现在山上的人加上陆风有十来个。

其中有一个叫何旭的是今年刚会试失败,被迫来登山,打算功名路走不通就走修真路的。

几人聊着聊着他就说起了今年会试的事,说起这事他就看向陆风,“你们大虞今年出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人,他写的文章都已经传到我们大覃的每个角落了,书院里的夫子夸了他三天三夜,每每谈起这个考生就感叹万分。”

都是少年,也都读过诗书文章,顿时就有人问:“夸什么?”

“夸他天纵奇才,百年难遇,偶尔也还感叹究竟是什么样的先生才能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

“你说的不会是《民风论》吧?”

一听刘珺也知道这篇文章,何旭惊讶道:“莫非兄台也看过这篇文章?”

“看倒是没有看过,毕竟在坐各位也知道我这两年就混迹在这山下,还未曾离开过。

“不过我家中有一个小弟,在前段时间也参加了会试,原本打算在今年赌一把继续参加殿试的,但是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就放弃了这次殿试。”

一听这话,众人都是连忙问为何如此,就连陆风也是侧耳倾听。

见大家都感兴趣,刘珺就娓娓道来:“诸位也知道,每一年殿试之后各国都会出现一名状元,三皇七王总共就是十位状元,每次状元选出来之后,十位状元都会齐聚不知山,争这文道魁首,要知道这可是一国的大事。”

说到这里刘珺就叹气,“我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弟弟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在殿试之中拿下状元。然后在不知山上输给那写出《民风论》的考生。”

“输倒也是其次,主要是他怕输得太惨,导致自己这状元的风头被那个考生给盖了过去,让他不仅为国丢脸,还输了自己的风光时刻,所以打算下一次再争这个状元的位置。”

众人一听这话,一时间不知道是该笑刘珺的弟弟对自己太过盲目自信,还是说他实在是太不自信。

一边觉得自己一定会成为状元,一边又因为一篇文章就心生退意。

有人道:“一篇文章而已,我辈读书人岂能不战而退?”

“诸位可别小看文章,毕竟文人手中一支笔,可敌将军手下百万兵。”

参加了这次会试的何旭一本正经道:“我是亲自拜读过那篇文章的,先不说他写的是什么观点。就只说那斐然的文采和独到的见解,那可是被我大覃上下所有学子传阅的,便是那些教了一辈子书的夫子们都是对其赞不绝口。”

说起这文章就有个事不得不提。

那《民风论》中提到了冥婚,其中阐述了考生对冥婚的不认同并且举了例子抨击冥婚之事。

而何旭所在大州中有个夫子小有名气,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就觉得文中关于冥婚所言是危言耸听,遂将自己的观点也写成了文章,顺便将这篇《民风论》贬得一文不值。

这夫子的文章一出后就被人传着看。

可这一看就不得了。

在那夫子等着自己的文章如往常一样被人夸赞时,出现的却是众多抨击他文章的言论,有更甚者还说是这夫子嫉妒那考生的才华,导致那夫子的名声一落千丈。

于是当地就掀起了一阵翻脸风潮。

“何为翻脸风潮?”

闵其疑惑,不仅他不懂其他人也不懂。

何旭便道:“就是你可以抨击那《民风论》的观点,但如果你说他文章写得不好,那就有无数人跟你翻脸。”

何旭说着便道:“我也觉得那考生说得不错,冥婚,尤其是活埋,实在是泯灭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