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正神(72)
其实还是与大虞历史薄淡、地瘠民苦有关,以至于大虞在七大王朝中一直属于垫底的存在。
而蔡世均送来的这几篇文章犹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笔值得赞颂的功绩。
“草堂先生……看来又是一位名声不显的大儒。”
庾守拙摸着文章末尾的落款,心中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之间会冒出这么个人出来。
突然,他脑中灵光一闪,猛地看向陶愚松,“文相你之前说,你这个门生在哪个县任县令?”
陶愚松见他终于发现事情的关键处了,嘴角微扬,抚须笑道:“璋县。”
“璋县……不就正好坐落在东方嘛!”
庾守拙一拍手心,兴奋之意溢于言表,喃喃自语道:“这些日子,东方屡屡传来异动,让司天监忙的不可开交,却怎么都测算不出是吉是凶,迷雾重重,如今看来,东方的异动是好事啊,真是天佑大虞!!”
“得派人去东方,去璋县,不!我亲自去。”庾守拙一高兴就在书房里走来走去。
他身穿紫袍,走来走去像只大扑棱蛾子,转得陶愚松头晕,赶紧把人拉住,“别转了,此事不急,待我修书一封给世均,等你到了好有个落脚地。”
说起蔡世均,陶愚松自豪地捋着胡须,一手负于身后,挺直了腰板,喜不自胜。
庾守拙顿明白陶愚松的自豪之意,随即拱手恭贺道:“恭喜文相得到如此优秀的门生。”
“哈哈哈,虽然世均在书中说想要革新律法,算有鸿鹄之志,但是不足挂齿,不足挂齿啊,哈哈哈……”
看陶愚松那红润的脸色就知道,蔡世均想要对律法进行改革的事深得他心。
可还没等他好好细说,管家突然推门进来,神情惊慌,好似遇见了非常不好的事。
“老爷老爷,宫里来人了,夫人在前面招呼呢,让您赶紧过去!”
陶愚松刚想呵斥管家过于无礼,不敲门就进来。
而且今日是他七十大寿,以往宫里都会象征性叫人过来慰问一下,根本无需慌张。
然而他还没张口,就又有一人冲进来,来人满头大汗,冲着庾守拙说:“监主!不好了!修真圣地来人了!”
“什么!是哪个圣地?”
“不,不知道。”
庾守拙与陶愚松对视一眼,先前的喜悦荡然无存,皆是面色凝重。
“快!进宫!”
大虞境内也是有修真门派的,但都只是一些小宗门,小门派,连弟子都没有多少。
而但凡称得上修真圣地这种大势力,都最少有万年历史,根本就瞧不上他们这种末等的小王朝,就连平时历练都不会选择这种地方。
可今日突然到来,明显是大事不妙。
两人一路直奔王宫,路上还遇见了一些同僚,几人对视一眼,来不及寒暄,连滚带爬的来到大殿外。
只见广场之上,一棟气势恢宏、华丽绝伦的飞舟悬空停留。周围有数十位统一服饰的修真弟子御剑凌空,皆是身姿挺拔、意气风发。他们面容或俊郎或秀丽,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些弟子训练有素,腰间挂着显眼的身份牌,让人敬而远之。
而那飞舟之上,一位不苟言笑,神情冷漠严肃的长老正立于舟头,冷冷俯视下面的一切。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渡云舟吗?半日都不需要就能横跨整片大陆!”
“这才是真正的的修真者该有的样子……”
底下的臣子们交头接耳,连连感叹。
这世上谁都想修真,一跃成为人上人,哪怕他们已经位极人臣,但看到真正的修真者时,都不禁向往。
“大虞境内最厉害的华阳宗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连个能飞的普通法器都没有,甚至没几个能御剑的。”
“他们衣服上的标志好像是……道一圣地!”
“没错!”
道一圣地的开宗老祖乃是一位剑修,所以剑纹一直都是道一圣地的标志。
“但是这种强大恐怖的圣地为什么会突然来到大虞呢?”
就在一众人惶惶不安时。
陶愚松快速稳定心境,揪着躲在大殿门口的太监问:“皇上呢?怎么没将这些客人迎进殿去,让人家在外面等!”
那太监如丧考妣,瑟瑟缩缩,“这,皇上躲在后宫里,不敢出来。”
闻言,陶愚松险些一口气没喘过来,身体后退两步,摇摇欲坠,幸好被紧跟而来的庾守拙扶住。
“文相,稳住啊!”
可陶愚松猛地推开那太监,咬牙切齿的骂了声:“废物!!!要不是你们这群狼子野心的东西平日把他吹着捧着,把人捧废了,老夫……”
大虞现任皇上亲近阉人,远离朝臣,听,实在是不成气候。导致这些宦官权利越来越大,多方拉拢,无法无天,竟然有与一众官员抗衡之势。
现在内有陶愚松这个两朝元老撑着,外还有个武相,若有一天陶愚松这些人相继逝去,大虞一定会落到宦官当政的荒唐局面。
想想就令人寒心。
“文相,当务之急是安顿好那些人,至少先摸清楚是吉是凶啊!”
周围一些人赶紧上前出言宽慰,生怕这位两朝元老被活生生气死。
陶愚松深吸一口气,指着那太监,“去!!!动动你们引以为傲的嘴皮子把人哄过来,要是哄不来,老夫血溅当场也要拖着你们这群为祸大虞的人一起死!!!”
那太监见陶愚松真有种同归于尽的架势,急忙连滚带爬的离开。
陶愚松快速平复心情,拿出一朝文相的架势,挺直腰板,整理衣服后来到飞舟前下方,拱手道:“不知仙使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还请诸位移步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