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奈娶了小夫郎后(172)

作者: 不曾阿 阅读记录

他不觉得秦书礼能成为一个好夫子。

但还是那句话,他与秦书礼没有直接的仇恨,此人与他关系不大,因此他跟叶妙一样,很快将此事抛到了脑后。

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多吃两个槐花馒头!

这种季节性的好东西,比荠菜还珍贵,荠菜若是不讲究鲜嫩,那其实一年三季都有,但槐花只有此时节有,只开花半个月。

珍贵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不一会儿,赵丰回来了,他拎着两个背篓,里面装的全是盛开的洁白的槐花,乡下人没那么讲究,刚才捋这些槐花时,赵丰边捋边吃,已经吃了个半饱。

但他依旧吃了一大碗蒸槐花。

蒸槐花是将未彻底盛开的槐花拌上面粉放锅里蒸,蒸熟之后,又放到铁锅里,加蒜瓣、干辣椒、五花肉一起炒,炒出来后香气四溢。

未彻底盛开的槐花吃起来有些劲道,它本身的微甜中和了辣椒的香辣以及五花肉的油腻,味道绝妙。

周立也一连吃了三大碗,这伙食太难得了,从前他家境好时,也未这样奢侈过。

用白面粉蒸槐花也就算了,竟然还又配着五花肉一起炒!

普通的地主老财都不会这样吃!

吃了蒸槐花,他又吃了俩槐花菜馍馍。

叶妙蒸馍馍用的是彻底盛开的槐花,不劲道,但甜味足,他吃完一个忍不住又拿了一个。

从前在砖窑时,饭菜没油水,不顶饿,为了半晌时不饿肚子,就只能多吃,因此他饭量很大。

秦家的饭菜油水足,但他的胃已经被撑大,因此饭量并不比在砖窑时小。

好在秦劲不介意。

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东家,郭员外的确是为了他好,他来秦家,当真是养身子来了。

秦劲自己也吃了两大碗蒸槐花一个槐花馒头,最后还喝了碗浓稠的红枣大米粥,大米粥里放了糖,甜滋滋的。

饭后,他回房间午休。

正屋五间,旁边两间各装了木门,没与中间三间相通。中间三间共用一道大门,他和叶妙如今住的是东边那间。

家具已给何木匠交了订金,目前还没打出来,下个月月初才能交付。如今屋子里放着的是从前的旧家具:一张原木桌子,几个用来装衣服的箱子。

新家具也不算多,三个大衣柜,赵丰一个,他和叶妙两个。

衣桁两个。

桁,横木,衣桁便是用来挂衣服的落地衣架,款式与他上辈子时那种落地衣架差不多。

镜台,也就是梳妆台,这是个大物件,赵丰用不上,只有叶妙有。

全家睡的都是炕,因此不必再打床。

他和叶妙还打了个书桌,准备将来写字用。

暂时就只有这些,旁的等以后手中银子多了再慢慢添置。

村人都羡慕这大院子修的好,其实也就是外面气派,里面空荡荡的,只放着几样旧家具,瞧着莫名破旧。

躺在炕上,没等到小夫郎进来与他一起睡,他很快就去见了周公。

天热,吃饱了就犯困。

睡醒之后,他与赵丰、周立一起下地干活。

傍晚回来,叶妙已经将晚饭做好,饭后他拉着叶妙上炕睡觉。

叶妙恢复了从前的作息,不再晚上十点时起,但前段时间他着实累着了,虽说平底铁锅省力气,可他一个人又要照看炉子,又要切蛋卷、卷蛋卷,三个半时辰,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他全是凭着意志力在撑。

精力消耗太大,以至于作息恢复大半月了,他依旧觉得累。

秦劲就没有闹他,只捧着他的脸亲一会儿,然后就搂着他睡觉。

小夫郎才十八,还属于长身体的时候,上个月拼成那样,目前是得好好养一养。

日子一天天的往前走,日头一日比一日毒辣,摆摊成了个苦差事,这里没有遮阳伞,城门口也无树木,他只能坐在太阳底下。

但付出有回报,瘪下去的钱袋子慢慢回了血。

五月初,麦子黄了,该收麦子了。

当安哥儿与谷栋回村时,秦书礼的村塾已经开了起来。

一共收了两个学生,全是隔壁鲁家村的。

五里沟的村人都知道秦书礼是什么德性,再加上这束脩实在太贵,一年四两银子!这得卖多少粮食打多少零工啊。

因此,即便有村人心动,也选择了观望。

比如说张齐,其实一年四两银子的束脩他掏得起,靠着秦劲的千张,他家日子是真的殷实了,可磨豆腐太苦了,起早贪黑,全年无休。

所谓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这话一点不假,他不想自己的小儿子也吃这份苦。

再者,家业将来是要传给大儿子的,他得给小儿子寻个出路。

他看上的就是秦书礼做账的本事,他不奢求自家小子走上科举之路,能学会秦书礼的做账本事就行。

而且,县城的私塾一年可是六两束脩!

秦书礼只收四两,还愿意教真本事,这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机会。

但秦书礼名声太烂了!

这个人也太畜生了。

要他给这种畜生送四两银子,他真不甘心。

再加上他与秦劲关系好,他给秦书礼送银子,那就是给秦劲添堵,因此,他最终选择观望,没有交银子。

秦书礼等了十余天,见招不到一个学生,气得天天在家里发脾气。

还是岳珍脑子活泛,提议去附近的村子找。

于是秦小存就去了隔壁的鲁家村。

鲁家村的人不知秦书礼的名声,但就算知晓,鲁家村的人与秦书礼又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爱恨情仇,于是秦小存一通宣传,就有人动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