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娶了小夫郎后(60)
之所以这么快,工具便利是其一,其二是因为黄小米少。
黄小米的产量不高,若是精耕细作,那么上等田亩产量能有三百多斤。
但原身和秦劲都不是种地的料,因此这两亩黄小米的产量只有二百多斤,加一起堪堪五百斤。
要不是有玉米、红薯这种高产量的作物,大晋百姓的日子绝不会如现在这般安稳平和。
将黄小米收回来,秋收算是结束了。
秦劲一日都未耽搁,立马又开始摆摊。
连日来不是收红薯就是收黄小米,他已十日未出摊了。
原本一日能挣个二百多文,十日不出摊,直接亏损了二两多银子!
心痛。
已经到了农历九月,天气转凉,不少农户秋收结束,大集上的人又多了起来。
今年雨水不算充足,但也不至于搞得庄稼欠收,粮食满仓,不少人都大方了起来。
他的小摊子前围满了人,千张,从前是论张买,这次论斤买,好久没吃了,这次一定要痛痛快快吃上一回。
豌豆糕,这也要买,甜甜的点心对于很多庄稼户而言是难得的享受,三文钱就能买二两,好大一块。
至于小米锅巴,对很多食客来说,这是个新吃食,自打秦劲开始出售,拢共卖了五日,之前买过的人对它念念不忘,陈掌柜就一口气买了两斤。
至于那些没买过的。
秦劲举着盘子,让众人试吃,他口里的词儿又换了:“一份虽说要四文钱,可它多呀,好大一把,若是家里孩子多的,那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小把。”
“用来哄孩子再好不过了,比豌豆糕都合适。”
二两,也就是一百克,上辈子时很多膨化小食品用的都是二十克、二十五克的小包装,这么算下来,二两重的锅巴,能分成四小包或者是五小包。
也就是说,一小份只有一文钱甚至不到一文钱,用不到一文钱的东西让自家娃尝尝鲜,多划算啊。
还有比这更合适哄孩子的小零食么?
没有!
庄稼户的孩子都早当家,小小年纪就得做家务、下地干活,就像他三哥秦力家的秦语,七岁的小女娃,做饭喂鸡已经是一把好手。
秋收刚结束,大人都累得脱层皮,小孩儿自然也不容易。
所以,手里宽松的,很应该买上一份回去犒赏一下自家的娃娃啊。
摊子前的妇人、夫郎被他这么一忽悠,顿觉有理,一份是贵了点儿,但架不住的确有一大把,拿回去给孩子吃,每个娃都能分到。
又不是天天吃。
买!
于是小米锅巴的购买率直线上升,仅次于千张。
十斤小米锅巴,很快就卖完了。
豆腐乳卖的也挺快,这吃食也有了固定受众,不爱者,一口不尝,爱者比如陈掌柜,差点儿就遣人去他家买了。
他十日没出摊,很多人的存货已经吃完了。
他今天特意多带了些豆腐乳,为的就是防止有这种情况,他的预判没有错,中午收摊时,三十斤豆腐乳全卖完了。
十斤小米锅巴,一斤赚五文,十斤便是五十文。
但试吃用掉了一斤,最终得了四十五文。
豆腐乳一斤八文钱,一斤赚三文,三十斤便是九十文。
当然,试吃也用掉了差不多两斤。
豌豆糕,今日做了十斤,不算柴火人工,一斤其实能挣七文钱,也就是七十文。
试吃也用了一斤多。
千张,一共七十八斤,买的人多,试吃的量也大,耗费了差不多有三斤,最后的总利润有个一百三十文。
综合相加,今日的利润是三百文出头。
秦劲挺满意,要天天都是这个水平,那就是月挣十两了!
但他心里也清楚,这种好日子不可能天天有,今日纯粹是因为他已经十日没摆摊,众食客都想得慌,因此几样吃食卖得都快,特别是豆腐乳,从前可没有这么高的销量。
回到家,赵丰也刚好拎着镰刀进院子。
今早上赵丰将小推车送到县城门口之后,没有停留,立马就回来了,地里的玉米杆子还没砍,他砍玉米杆子去了。
今日的午饭是肉酱面。
昨日买的两斤猪肉只吃了一半,今日叶妙将剩下的一半剁碎,配着辣椒南瓜一起炒成酱,辣椒放的不多,微微的辣搭配劲道的面条,味道很不错。
饭桌上,秦劲跟从前一般,一边吃一边讲述摆摊时遇到的各色顾客。
叶妙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他是有些担忧的,怕小米锅巴卖不完,但没想到他劲哥如此厉害,说实话,若是他在场,他也会被忽悠得掏钱购买。
不过,他有事儿想和秦劲说。
“劲哥,要不咱们养头猪吧?家里那么多红薯藤,用来烧火怪可惜的。”
“养猪?”秦劲咽下口中的面条,想了想,道:“咱们没空吧?而且那么点红薯藤,不够喂。”
才三亩地的红薯藤,撑不了多久。
“我有空的,我来喂。除了红薯藤还可以喂红薯,糠。”叶妙道。
养猪多好啊。
能卖钱,也能宰了吃肉。
王秀芹就养了三头猪,看得他很是眼馋。
“嗯……过些天就该种小麦了,再者,我还打算做一样新吃食,你可能没空了。”秦劲道。
“新吃食?什么新吃食?”叶妙好奇。
赵丰也看了过来,他这女婿又有新吃食了?
“不一定能做出来,我也是突然想起一句红薯磨成浆,具体是在哪儿听来的,具体如何做,我一概不知,就是突然想起了这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