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皇与质子(129)

作者: 鸢飞羽 阅读记录

段曦宁一笑,顺水推舟道:“那正好,反正吴兴沈氏儒法传家,是看不起寒门武人的,不如就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专心由韩将军的兵马拱卫便可。”

切!到嘴的肥肉她暂时不吃就算了,还不能揩两把油了?

这种事上不得寸进尺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让步?

沈鸿一噎,竟没想到她还能无赖到这个地步,脸色有些难看,只忍耐着不敢翻脸:“这……”

偏偏段曦宁还一脸和颜悦色,颇为亲切,意有所指道:“世子,以后都是一家人,这种事,何必分那么清楚呢?”

听她这么说,沈鸿眸色一凛,知她有一统天下之意,警惕地问:“陛下此言何意?”

段曦宁并不直接点明,笑得意味深长:“世子以为呢?”

沈鸿不寒而栗,思绪飞转,想到了什么,故意道:“齐大非偶,恐不敢高攀。”

闻言,段曦宁心下微愣,不由地莫名,却仍端着高高在上的帝王风范,不咸不淡地与他打了几句机锋。

待沈鸿退下,她才一头雾水地看向素筠:“他方才什么意思?不会以为朕看上他了吧?早都成亲的老男人了,脸皮咋这么厚?”

这话问得素筠哭笑不得,她家陛下怎么该敏锐的时候迟钝,该迟钝的时候却又这么敏锐?

她无奈道:“陛下,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如此臆想,您定然会错意了。”

“那他说什么齐大非偶的鬼话?”段曦宁轻哼,“谁他大爷的跟他齐大非偶?”

素筠轻轻摇摇头:“还不是您先说什么‘一家人’的话?”

段曦宁理直气壮道:“大江南北,炎黄子孙,一直都是一家人,朕又没说错!”

“是是是。”素筠含笑顺着她道,“是那沈世子愚钝,会错了陛下言外之意。”

第75章 兄友弟恭

沈鸿觐见完出来, 回怀远驿的马车上,随行的那位姓谢的使臣问:“世子,情况如何?”

沈鸿面色凝重, 眉头紧蹙,摇摇头:“那大桓女皇不好相与,很难讨到便宜。莫说是撤军, 减赋之事只怕也难以谈成。”

“那该如何是好?”谢使不免担忧, “此行若一无所获, 只怕回去之后, 王上要斥责殿下。”

沈鸿缄默, 眸色幽深,在心中盘算着什么, 就听谢使提议:“要不,问问七公子可有良策?毕竟他与那女皇……”

他话未说透,沈鸿也清楚他什么意思。

无非要说沈渊佞幸之辈,或许私下里能帮他们吹枕头风。

沈鸿只淡淡道:“你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 那女皇并没那么好对付。”

“有什么的?女人嘛, 还不就是那么回事!”谢使不屑,眼中藏不住地鄙夷, 却顾忌这是在云京,不敢高声言语。

即便如此, 段曦宁仍旧轻易知道了他们的言行举止。

听人禀报时, 她根本不放在心上,仿佛只是在听说书人讲故事,反而还安慰气得不轻的素筠:“莫生气, 他们不过轻狂之辈,应当高兴才是。”

“那姓谢的算个什么东西, 给陛下垫脚都不配!”素筠仍旧骂了一句,气不过道,“陛下要任他狂悖不成?”

段曦宁未恼,只笑道:“这样的人最好对付,掀不起风浪,于我们而言,不是好事吗?总比城府极深的好。”

素筠不放心问:“您不担心那沈鸿利用沈公子做什么?”

“不必杞人忧天。”段曦宁胸有成竹道,“一个沈渊,做不了什么的。”

她是惜才,却也不会为了这个“才”步步退让。

若不能为她所用,弃之又如何?

想到来人禀报沈渊在怀远驿问那梁国厨子的话,她饶有兴味地摩挲着下颌,轻笑:“这两兄弟,有点儿意思。”

怀远驿中,沈渊随手拿了一卷《汉书》来看,却有些心不在焉,思绪不知飘向了何处,指尖停留在书页上,久久未曾翻动。

不知过了多久,院中传来一阵喧闹人声,约莫是沈鸿他们回来了,其中还有女子婉转娇怯的声音,像是他们带来的美人迎了上去。

沈渊听那庖丁提起过,这些女子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女儿,被父母所卖成为了私伎,境遇比起流莺好不了多少。

那些士族子弟出门在外不想带家中姬妾,便会在路上买这样的女子消遣,归家时再将其转卖,惟有少数格外喜欢的会带回府中。

这些女子每到一处便极尽讨好之能,只为了能被主家带回府,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好过四处辗转。

说到底,她们也是一群可怜的苦命人。

那些金玉其外的世家子,享用她们时无所顾忌,事后却又想装出高洁出尘的模样,嫌弃她们脏了自家门楣,甚少有人愿意将外面的女子带回府。

沈渊忽然明白了,在长安时明明段曦宁救了那位南枝姑娘,为何还会心绪低迷。

天下命苦女子千万,即便是太平盛世,她们想安身立命也是极不易的,就算救得了一人,仍旧还有数不清的女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不由己,艰难求生。

段曦宁这样睥睨天下的君主尚存力有不逮之时,何况旁人呢?

他听着庭中的动静,忽然想,兄长是默许这些随行使臣如此,还是也参与其中?

似乎听闻,兄长与长嫂算不得琴瑟和鸣,好在还未曾闹出宠妾灭妻的事。

好一会儿,沈鸿进来时见他手中拿着一卷书,随口问:“阿渊在看什么?”

沈渊抬头,神色怔了一下,转而带着几分意味不明,问:“《汉书·董仲舒传》兄长要看看吗?”

听得书名,沈鸿面色一僵很快又恢复一派温润:“怎想起看史书了?”

上一篇: 活爹入赘我家后 下一篇: 弦乱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