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与质子(163)
西蜀太子亦知大势已去,自缢而亡。
至此, 桓军伐蜀, 大获全胜。
蜀地在脱离中原上百年之后,又重归中原王朝。
蜀亡之后, 段曦宁将蜀地按她当初在舆图上的设想,设剑南道, 暂分十九州。
灭蜀虽异常顺利, 治蜀却是极头疼的一件事。
蜀国朝廷在此无所不用其极地敲骨吸髓,对本就已经穷得吃观音土的百姓还在横征暴敛,致使曾经的天府之国流民遍地, 衰败异常,民不聊生, 看不出一丝锦绣繁华地的景象,简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烂摊子。
原本,段曦宁虽对皇族下手狠,但各级官吏尤其是地方小吏若愿归顺大桓,她还是会用的。
毕竟她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将一国上下各级官府都换一遍。
但蜀地各级官府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数不胜数,桓军每到一地,便有大批被坑害的百姓前来求其伸冤。
一开始还只是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抱着必死决心的百姓。
后来各地百姓见真的有用,且桓军军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前来喊冤的人便越来越多,将桓军当做天兵天将一般。
一月下来,桓军杀的蜀地贪官污吏都快赶上两军交战时杀的敌军了。
这样的情形,显然不是发布安民告示,收编几个旧朝地方官便能解决的。
段曦宁当即赶紧催促吏部和鸿胪寺派人过来协助治蜀,以期能尽早恢复蜀地民生。
在朝廷派人来之前,桓军上下但凡读过几本书的都开始忙碌起来,充作文吏,帮着料理琐事。
为能解一时用人之难,段曦宁命全军在蜀地就地征召文吏,重建官署,招抚流亡。
蜀地读书人观桓军行事作风多有利百姓,陆陆续续有不少人来投靠,这才使临时搭建的官署有人可用。
顾聿衡本以为自己主动请缨,又立战功,这回怎么着也能顺利做了武将,谁知拿下蜀地之后,又要干文吏的活儿。
这便罢了。
虞升卿那厮早早地就跟着拓跋昭的大军撤回了陇右,他手里的活儿也全丢给了顾聿衡,让他忙得团团转,有几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好在段曦宁后来承诺,待班师回朝之后将他调回原来的武将职官,他这才有了些盼头,干起活儿来更卖力了。
行军在外,段曦宁被琐事扰得心烦。
御驾亲征前她成天埋首文书,御驾亲征后还得每日忙这些,那她不是白出征了?
恰好,西南夷趁着蜀地大乱,兴兵来犯,劫掠边地百姓。她借机将这些零碎之事通通丢给其余诸将,与伏虎带兵出去平定西南诸夷。
武德即是一大德。
她最喜欢以德服人了。
武安殿中,段景翊反复翻看着蜀中来邸报,转头问一旁的程庆之:“程先生,阿姐他们现在班师回朝,是否能赶得上回来过除夕?”
“已入腊月,大概不能。”程庆之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子,思量片刻,意有所指,“今年内外大小事宜,怕是需要殿下来主持了,文武百官都看着殿下。”
段景翊不知是否听进去了,只有些黯然道:“记事以来,阿姐头一次未同我一起过除夕。”
程庆之眸色幽深道:“殿下,天家无父子,遑论姐弟?”
段景翊听了面色倏然冷下,丝毫不客气,极为直白地问:“先生是在离间我与阿姐吗?”
程庆之面色一僵,矢口否认:“未曾,只愿殿下认清当下情形罢了。”
段景翊不再与他搭腔,低头反复翻看蜀中来的一应文书。都是记述蜀中要务,没有一封阿姐单独给他的。
他寄了那么多家书,阿姐一封都未回,这让他不免有些委屈。
阿姐不是总拿他当孩子吗?
把他这么个孩子放到家里,还让他见过理政,阿姐怎么放心得下的?
见他默然,程庆之又接着道:“当年亦是伐蜀,先帝折戟,重病不治,回师后驾崩,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先生,今时不同往日。”段景翊皱眉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自是不同往日。”程庆之意味深长道,“这颠倒的乾坤该各归其位了。殿下怎的就不想想,自古以来哪里会有隔子传女这般荒唐事?”
段景翊微怔,旋即反驳道:“大位自是能者居之,阿姐文韬武略皆为上乘,她登基自是令万众信服,可使我大桓强盛。”
见他似乎还想接着说什么,段景翊不由愤愤地将他后面的话全堵了回去:“先生难不成癔症了?怎的今日句句大逆不道?您已过知天命之年,我可不是,莫拉着我一起找死,我嫌亏得慌!”
程庆之一时哽住,好一会儿才道:“殿下以陛下为天,无人可与之相较。然而在陛下心里,您这个弟弟,似乎比不上其他人。”
段景翊气得要反驳,脑海里回想起去年除夕时,阿姐与沈渊在廊下相拥的场景,驳斥的话堵在了嗓子里。
他从未见过阿姐与谁这般亲近过,好似谁也无法将他们分开。
“先生今日闲话忒多,还是早日回去歇歇吧。”他冷着脸逐客道。
在除夕之前,段曦宁将反叛各部皆料理了一遍,令诸夷宾服,之后才还师蓉城。
她也因此在中军大营设了元日大朝会。
其实蜀宫早就被收拾干净腾出来了,可她嫌弃亡国之君尤其还是个昏君住过的宫城晦气,不愿意住,便一直待在军帐之中。
平定了蜀地也算是实现了她与先帝之夙愿,她自是十分高兴,趁着这大好的日子与众将士开怀畅饮,大有不醉不休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