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171)
姜树一口答应:“没问题!”
走关系的钱不好借,万一没弄成,这些好处费很难全都要回来的,肯定得亏。
亏得少他能卖菜赚回来,亏得多……
万一全亏了,一百两啊,把他爹卖了他家也凑不起来。
可让他就这么放弃了这机会,他又不愿意。
他是亲眼见过那俩官差怎么在山上被当大爷似的供着的,吃喝玩拿,逍遥自在,他也想过那样的日子。
他要是能当个官差,走在村里别人都得高看他一头,至少没人像从前那样笑话他和他爹。
而且,村里出个能在县衙混的,也不是没好处的。
县里有啥政令他们能先知道嘛!
还是找不在乎钱的人借最好。
亏了也能宽限他几年慢慢还。
沈青越就是他认识的人里最好的选择。
就是他不知道沈先生到底有多少银子。
应该比竹子多吧?
姜树殷勤地给姜竹、沈青越来了一番即兴竞职演说,听得姜竹人都麻了。
沈青越倒是觉得他思路清晰,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我的兄弟我罩着”,县里有什么可能和村里,和姜竹山上有关的,他保证都会先来告诉他们。
就姜树这油滑的性格,比姜竹多一圈儿的心眼,在外面能不能混得开不好说,但他八成是不怎么会吃亏的。
说不定是个好事呢。
沈青越也有点儿想让他混进去。
这个时代讲究亲缘关系,姜树和姜竹是堂兄弟,他们是天然的同盟,就是脾气三观再合不来,玩不到一起,彼此也不会起什么坏心思去坑害对方。
有自己人在县衙,至少像打听户品这样的事,就不用麻烦别人了。
若是他们村和外村起了冲突打架了,告到衙门他们至少也知道该怎么告状不吃亏。
姜树和沈青越一起去找里正借旧文书。
姜树自己去借,里正肯定不会借给他,叫上沈青越,那就简单多了。
他们还趁机把村里的户册翻了一下,沈青越翻到姜竹的户籍,问道:“我能落到姜竹的户籍上吗?”
里正、姜树都猛抬头,懵逼地看他。
能,是能的。
但是什么身份呢?
家仆?
养子?
嗯……
为了少交户税这么拼吗?
里正委婉劝他还是不要省这笔钱。
现在是省了,从长远看,将来他们俩都成家立业,难道要子孙后代都卖给姜竹家当仆人吗?
关系好也不能这么来。
沈青越哭笑不得。
又不好解释他是不会成家的。
更不会有什么子孙后代。
算了,还是做邻居吧。
租户!
第85章 江修文(二更)
姜树起早贪黑紧急恶补了五天, 白天山上,回家还骚扰家旺, 到了时间,去县衙报到了。
一起的吏员官差家都在县里,下衙就回家,他太远,来回不方便,借住到了王九家。
沈青越多少有点儿担心, 这半瓶醋晃荡的水平不会露馅吧?能不能行啊?就靠这群人去收税,大虞真行吗?
好在县衙还是靠谱的。
开始收税前把他们都召集到一起搞了个培训。
收税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也会提前教他们怎么应对。
真应对不了也没关系,所有新人都是有老人带着干的,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干什么就行。
识字问题人家也考虑到了。
正经读书人都去考功名了, 实在没戏的才会考虑当吏员,何况他们这种都不算吏员, 只是临时干几天的, 什么水平, 人家也要摸底。
考测头一天晚上姜树紧张得一宿没睡着。
第二天考完觉得完犊子了。
结果一出成绩, 他竟然还是个中游。
姜树瞬间又有自信了。
他没发挥好, 他真实水平比考试时候好, 他要是不行, 别人更不行, 他肯定行。
不过碍于他那字实在是太丑, 带他的税吏给他安排的活儿就是读册子核对, 找对人, 对上号,和从前一致的打个记号,不一样的再交给税吏去重新登记核算。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管户籍的小吏。
因为今年涉及难民落户的问题, 他们特别忙,比这群收税的还忙。唯一比他们强点儿的,就是不用操心那些钱的事,路上也不用担心遇到山匪被劫。
他们宝峰县虽然也民风剽悍,但相比最穷那两县,还是民风淳朴的,不是战乱年代,一直没出过什么劫持官吏抢银子抢粮草的事,不过今年到底闹了山匪,收税银时候,还是会派持刀的官差护送。
为此,县尉也在衙门破口大骂了好几回。
从前官差护送就是个形势,谁知道今年会不会真有想不开的找死。
他们平时顶多就是抓抓贼,宝峰县杀人越货的事很少,平时靠那一班主力就够维持县城里的治安了,这回好了,他都担心万一哪个平时操练偷懒的混蛋小子路上出了事。
县尉训话:“都警醒点儿,知道吗?”
“是!”
不过怕出事的也不只衙门,这时候各村的里正也都绷着一根儿弦。
核算户税、土地、人口,税吏会下到各村各户去一一核实,哪怕偷懒的,也得进村大概看看。
找碴的就更不用说了,会看得很仔细。
但核对好每家该交多少粮食多少布,兑换成钱是多少钱,他们就得自己拿着银子到镇上交。
管收钱的官吏只到镇,若他们来收那天谁家交不上,就得月底自己到县衙去交了。
为了安全,里正得提前通知各户该交税了,官差哪天到镇上,他们大概交多少钱,通知大家提前准备好,兑换好铜钱、银子,到时候大家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