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竹(177)

作者:寓风 阅读记录

沈青越能先自己拿着户籍还是因为他识字,姜竹又靠谱,里正愿意相信他们俩知道轻重不至于那么没出息没脑子,一天就把户籍弄坏了。

沈青越只能拿一天,等明天交完税钱,还得还给里正和大伙的一起放着。

为了放这些,他们里正还专门找铁匠给做个铜盒子,生怕有饿傻了的老鼠把户册给咬坏了。

沈青越用手机拍了张照片做纪念。

身份证、户口本。

现在他也是有身份证和户口本的人了。

虽然他曾经的籍贯住址是根据赵先生说的胡编的,但……现在的住址是真的。

按大虞的户籍制度,人死了是要销户的,不过档案会留存十年。

等他死了户册作废,不知道能不能盖个作废的戳,把这张纸还给他。

留给姜竹做纪念也行。

要是姜竹不想要,烧给他也行。

想着想着,沈青越把纸摆正,从正上方拍了一张,准备改天自己仿一个玩儿。

第二天,一大早各家各户出一个人一起跟着里正上镇上去交钱。

有不方便的可以让里正代交,不过关乎一家一年的大事,大家都是亲眼看着才放心些。

姜四山昨天特意跟他们说让他们把要交的钱装一个钱袋,另外再带点儿钱装一个钱袋,沈青越当时还没想清楚为什么,今天到镇上一瞧,瞬间就明白了。

真的有人没凑足钱币,为了交税,在路边摆摊便宜卖东西。

布、粮食、衣服、瓜、菜、果子、手工品等等。

今天买,比平日价钱还要便宜,但是他们只卖钱,不要东西。

姜四山交了税钱,攥着个小钱袋去买红豆和绿豆。

明明比平时便宜了将近一成,但卖豆子的老头笑得又感激又开心,看得沈青越一阵不舒服。

“我们买点东西吗?”姜竹问他。

“买吧。”沈青越四下看了看,和姜竹找着看上去条件更艰难的一些人买。

他们俩没什么目标,反正是给冬天囤吃的用的,只要不是他们完全用不上的东西都买点儿。

柿饼。

米。

豆子。

磨好的杂面。

挂面。

自酿的酒。

甚至还有个很小的小竹篓。

人家编得很好,一看就是老手艺,沈青越觉得能买回去当筷筒。

他们家用的是一节竹子,没这个好看。

“大爷,你是哪个村的呀?”

“刘家村。”

“手艺真好。”

老头笑笑,看看沈青越,再看看掏钱的姜竹,“你不是姜老五那个……那个……”

姜竹:“嗯。”

老头笑了:“你咋还买我的?”

姜竹:“编得好。”

老头更高兴了:“是吧!大件儿我不如你爹,小玩意儿他不如我,他那个师父不行,不好好教,他也没学几样东西。”

姜竹也笑:“他也这么说。”

他爹从前学做篾匠,师父喝醉了爱打人,没学几年就跑了。

沈青越继续在摊子上看,觉得老头编的小物件精巧漂亮,放现代都是工艺品了。可惜这年代大家温饱还没满足,普罗大众精神需求有,但不高,这样精巧的小东西不如实用的好卖。

老头大概是年纪大了,手不如从前有劲儿了,这才开始卖这些小东西。

沈青越想了想,又买了两个带盖的小篮子。

回去放茶叶罐挺好。

他们俩杂七杂八买了不少东西,被姜四山责备乱花钱,其实他自己也没少买。

税交完,压在心里的大石头就落地了,村子里气氛都松快些。

村里的秋收还在收尾。

大多稻子、豆子的都收了,还有些菜要继续等等。

休整好地,准备种冬麦,或者轮作的作物。

稻子则要明年开春再种。

还想入冬前赶紧再种一茬菜的,要马上翻地种,等不到菜长大,赶在温度降下来前还能卖一茬嫩菜。

若是今年降温早了,那可能菜冻在地里就白瞎了。

更多人忙完了地里的活儿选择进山。

男人们开始准备秋猎。

不会打猎的也准备凑凑热闹,一伙人一起围兔子。

女人们则捡菌子、挖有根茎的野菜,再找找药材。

全家老少还得准备入冬的柴火。

等天彻底冷下来,挑了去卖也行,留着烧也行。

还有忙着晒洗被褥修改衣服的。

有钱人家有四季的衣服,没钱的,一套衣服穿四季。

冬天往里面塞东西,芦花、草絮、麻絮、鸡毛、鸭毛、兔毛、羊毛等等,夏天再取出来。

有钱人主要是用丝絮。

一般用理丝时剩下的那些团块儿打成的絮。

差一点儿的买旧絮重新加工一遍。

更有钱的人家则直接用好丝。

姜竹也准备要买丝絮了。

得给沈青越多做两床被褥,省得他冬天受不住冻。

第88章 大夫

往常交完税, 姜竹就只剩下一件大事——准备过冬。

不过往往他要卖东西卖到年尾,只在雪太大, 山路实在不好走时候才会休息几天。

今年还有好几件事,去买丝絮,做被褥,做冬衣,还得去问问马五他找的大夫到了吗。

冬衣的事好说,他们到刘三的铺子去问问就行了, 他那儿没,也知道哪家卖。

还多亏先前他送的布,天凉了后大嫂给沈青越做了套秋天穿的衣服,用的就是刘三送的比较厚的布。

里面再套上沈青越自己带来的T恤, 不下雨就不冷。

大夫的事麻烦点儿。

马五前两天去邻县了,不知道回没回来。

上一篇: 不用你来夺我自己上! 下一篇: 奸宦指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