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295)
菜是不可能买的。
山上只要有野菜,不可能买一点儿菜。
姜竹家腌多了太咸沈青越吃不了闲置的咸菜被她征用了。
炒菜的时候切点儿咸菜进去,还放什么盐?
新鲜的野菜能腌的也腌上,反正咸菜罐子都是现成的。
她还和吕香梅讲价,每天要豆腐,得给他们算便宜点儿。
更绝的是她跑去卤菜家买卤汁。
人家不卖卤汁,她就给沈青越随便买点儿卤菜,让人家多给舀几勺卤汁。
菜是沈青越的,不算在他们的伙食费里,卤汁被征用,相当于不花钱多了一个香味儿,用来炖菜就很好吃。
在她主持下,沈青越原本定的一人一天十文钱的餐标,直线缩水到了五文。
最厉害的是她竟然能保证每天有点儿荤腥,大家吃得还挺开心。
要不是山下房子弄好了,梁玉兰都要瞅上姜竹家院子外面一块儿平地种点儿豆子杂粮,再种一茬菜了。
选了个吉日,大伙儿一起往下搬。
他们的新宅子其实相比宅子,更像是个大仓库。
盖得最精细的屋子,就是将来用来放竹帘的仓房,连门都比其他几间屋子沉一些。
干活用的屋子也比正常人家的主屋宽大很多,每个屋子都留了较大的窗,方便采光通风,厢房外面也专门修了有顶的走廊,往后天气热,房间闷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在廊下干活儿。
他们还盖了个不算小的厨房,将来一大群人要在这儿吃饭呢,得留足做饭的位置。
除了这些,沈青越还在每间屋子里做了壁炉。
冬天是要猫冬休息的,但入秋天气就开始冷了,下雪停工前有炉子取暖也方便些。
除了这些,就可谓家徒四壁了。
不算厨房的锅灶,他们什么家具都没。
搬过来当天,大家干活儿用的板凳都是从自己家拿来的。
还是姜竹后面把盖房子没用完的木头拢了拢,做了一堆木板凳,才结束了自备小板凳的窘境。
开始这些天,每天都有过来串门瞧稀罕的,他们作坊成了村里老头老太太新的聚集地。
沈青越和姜竹每次来,都能看到一些坐在他们院子里编草鞋、编扇子的老人。
看就看吧,反正也没什么不能看的机密。
倒是因为他们常来,本来想上山而不能的年轻姑娘们,也凑到这儿来打络子了。
村口太开阔,是老人孩子的地盘。
一般人家里也没这么大的屋子,还是这儿好,宽敞人又多。
男女老少都有,做竹编的大嫂们还爱在回廊下面干活儿,篾匠们一般都在院子里,屋子倒是空出来给她们用了。
门口门槛上还会坐几个老太太,有人带着孩子过来,在这儿聊天说笑打络子,绝不会被传出闲话来。
姜竹只要没事,每天都过来帮帮忙,沈青越这名义上的老板倒是来得最少。
两三天来一趟。
这阵子他来了灵感赶了赶稿,闲下来了往山下一走,好家伙他的新家都成村活动广场了。
原先在山上,村里的大嫂们不好带着孩子来,这会儿搬到山下,她们真是带着孩子上班。
到了中午吃饭时,也难免会让孩子吃点儿。
沈青越不来,大伙儿都这样,你带我也带。
梁玉兰这管事自己都领着闺女来。
沈青越一来,大伙都有点儿不好意思。
沈青越倒是没说什么。
搬下来他就有这心理准备,而且梁玉兰卡着钱卡得也挺好的。
不管领不领孩子,每天就是那么些。
想给孩子吃,也只能让出来自己那份儿。
她家的家安就是吃的她那份,多余的主食没有,杂粮面馒头饼子都没,顶多比从前多添几碗水,让小孩儿喝点儿汤。
外村的几个篾匠是不领孩子来的,舀饭时候则会给他们多盛一点儿。
要是水添多了,梁玉兰就问问那些老头老太太们喝不喝汤。
目前没有人有意见,他们不提,沈青越就当看不见,等有人觉得有意见的时候再说。
反正他的小徒弟石生中午也在这儿混饭呢。
沈青越画画时间集中在上午,姜竹一般就巳时左右下来,在院子里转转,没什么事就去梯田那,待到中午到院子来混顿午饭。
等他们吃完,再拎上给沈青越准备的那份儿,顺便领着吃饱的石生再到卤肉家买点儿菜,上山。
下午沈青越带着石生在山上画画,画一两个时辰,等石生画累了,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了,他们俩就在院子里玩一会儿。
有个小孩在,沈青越的游戏都跟着幼稚。
有时候家业上来接妹妹和他们一起玩,有时候姜竹回来早了跟他们一起玩。
翻花绳,跳绳子,跳房子,扔石子,木头人。
石生和家业教沈青越玩什么他就玩什么。
要是他们四个一起玩,能玩到天快黑了石生和家业还没下山。
那时候就是姜竹牵着酱酱送他们俩下去。
沈青越给蒙书画的插画上,也会把他们玩的内容画进去。
现在姜竹翻一翻就知道里面的长腿鸟、小狗原型都是他,小鸭子是家业,小猫是石生,不大合群沉迷读书的大鹅是家旺,总是窝在树枝上睡觉的豹子是沈青越。
第146章 过节(二更)
又是一年端午节。
池远舟紧赶慢赶, 终于是在端午前把《长腿鸟》第二册印出来了。
不过外地怎么都赶不上端午卖了,他紧着先在宝峰和镇南郡上。
张叔阳动作比他快一些, 端午前已经把精装版从海康运到镇南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