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313)
沈青越拍了拍酱酱,等它们喘得不那么厉害了才牵着往城里走。
“你看看,俩傻小子,也不知道随了谁。”刚开始是挺好玩的,后面颠得他屁股疼。
姜竹见他走姿有点儿奇怪,低声问:“怎么了?”
沈青越往四周看看,左边右边都是骡子,旁边一个姜竹,“你给我挡一下。”
姜竹:“?”
沈青越稍往前一步,趁着姜竹遮挡的时候揉了揉颠疼的屁股。
姜竹忍笑,想抬手帮他揉揉,但桥边都是进城、出城的行人,只好作罢,“回去我们骑慢点儿。”
这回进城,他们又在瓮城看到了不少难民。
看穿着来看,应该是新逃难来的,许多人穿的还是单薄的夏衣和刚入秋时才适合穿的薄衫。
想起先前在码头听到的传闻,沈青越不禁都要多信几分。
好在县城、县衙这两年都要习惯了,他们路过时有官差正在登记难民的信息,按流程安置难民。
到饭馆吃饭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在议论邻国的局势。
沈青越:“不知道能不能给咱们书院捡个先生。”
先前问的人一直没去姜家村找他们,也不知是不是嫌远不愿意去。
然而人就是不经念叨,他们俩吃完饭正往县衙走,迎面就遇上了那天在码头遇到的年轻人。
“哎!”
“哎呀!二位有礼……”
沈青越连忙道:“有礼有礼,不必多礼,这位是……?”
年轻人:“这是小女。”
八九岁大的女孩儿也跟着父亲行礼,然后有些拘谨地往父亲身后躲了躲。
沈青越:“你们这是?”
年轻人:“哦,我家中妻眷接了些绣活,今日刚刚做完,我正想去姜家村寻你们,不知道贵书院找到先生了吗?”
沈青越:“还没,正巧,要是你再不来,我们也要另找人了。”
年轻人笑道:“这可真是赶巧!二位若是有空,我请二位去喝茶?”
沈青越应下,他们一同到街边一个小茶铺点了壶茶水,还给小女儿点了盘儿点心。
叫曲学博的年轻人有些拘谨地给沈青越和姜竹介绍了他的情况。
他家中有父母,妻子,两个孩子,大女儿八岁,小女儿五岁,另外还有弟弟一家,弟弟弟妹,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才三岁,他们逃难出来,还有个没出嫁的妹妹,今年十四岁。
他们逃难路上遇到了水匪,他父亲当时受伤落了病根,一条腿有些跛,家中的女眷要照顾孩子,也干不了什么重活,在城内还能找些刺绣和缝补的活来看,孩子们则年龄太小。
“不瞒二位,如今家中全靠我小弟写些话本子才能交得起房屋租子,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捉襟见肘,我家实在是人多,若,若是……”说着他脸开始发红,“若是每月能有三五两银子……我家……我可举家搬到贵村或者邻近的镇上,若是……若是太低,还需要我家夫人、弟妹、小妹做绣活养家,曲某实在是要辜负二位的好意了……”
虽然搬远了也能接绣活,但大半日的路程到底没在县城中方便。
他们家又老的老小的小,女眷多,男丁少,他和他弟弟不算手无缚鸡之力,也差不太多,带全家去一个陌生的村镇,是有安危风险的。
宝峰县就还不错,至少日夜能看到城内巡逻的差役,一路逃难过来,他们几乎什么都听过见过了,有些惊弓之鸟,好不容易有了个安全的宅子住下,实在是不想再有变动了。
然而去年他们在城中过了一个冬天,也知道以他们如今的财力想让一家老小吃饱穿暖地过冬实在是困难。
去年弟弟家三岁的幼子就差点儿因为风寒病去了。
一直让弟弟养家,身为长兄,他心中有愧,他也学着写了话本子,奈何他一肚子圣贤书,写的实在没人爱看,书铺不收。
先前他也到城中的书院去应聘过,人家不缺人。
找记账的活,不是本地人对方不信任。
代写书信倒是能干,奈何干这个的人太多。
大虞倒是准许他们参加科考。
只是要在大虞落籍满三年,无劣迹有担保才行,况且远水解不了近渴,天越来越冷了,他实在是等不及了。
他也知道如今这状况,沈青越和姜竹给他的条件应当是现下他能找到最好的了……
不想沈青越听完他说的,沉默了一会儿问他:“你弟弟……是叫曲学甫吗?”
曲学博愣了愣,“啊?你认识舍弟?”
沈青越:“……”
果然啊!
难民。
写话本子的。
姓曲……
那不是池远舟家书坊合作的会做走马灯的话本先生吗?
他还给对方画过封面呢!
沈青越:“我读过他的话本子。”
曲学博的脸瞬间变得更红了。
姜竹迷茫地看沈青越。
沈青越轻咳一声,低声道:“就是小姐绣楼掀帘子那本。”
姜竹恍然大悟,啊,那本啊!
沈青越还是因为给那本话本子画封面,才想到要做竹帘呢。
不过那个话本先生后来写的两本吧……
姜竹脸也有点儿升温。
三个大人齐齐喝茶。
大脑忍不住回忆话本子的内容,又齐齐再喝茶。
尴尬。
只有曲学博的女儿茫然地吃着点心看他们。
沉默中,沈青越道:“没想到曲先生竟然是你弟弟,咳,你……你确实写不了那个。”
曲学博:“……”
姜竹:“我们也说说书院的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