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330)
这些书生刚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有人开始摆起卖吃食的摊子了,手艺也确实不错,他们就开始满村子找饭吃了。
里正一瞧,干脆让都摆到从村口到山道那条路上。
卤肉家正好在那条路上,也支起桌子在家门口卖,卤肉家隔壁瞧着生意好,想着只吃卤肉卤菜也不能当正餐呀,灵机一动,连夜弄来几张桌椅摆到门口、院里,让自家孩子写了个牌子“茶馆”“售有粥、面、馒头、饼子”。
另一家一瞧,收拾好了自家屋子也不去村口揽人了,也挂个牌子,让自家孩子写上“干净客房,十五文一晚,三十文包饭”。
几天时间,姜家村各式小铺子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连邻村都有小年轻跑来凑热闹吃东西了。
沈青越高兴坏了。
不用去镇上,不用出村,蒸饼、米糕、点心、粽子、包子全能买到了。
还有面馆、粥铺。
他们村大厨经不住儿子、媳妇劝说,收拾屋子,在自家弄了个可以点菜的餐馆。
搞得他中午都愿意下山吃饭了。
知道他天天往山下跑就是为了点菜吃,作坊那边做饭的嫂子们好一阵埋怨,她们以为沈青越从前不下山,是因为懒,好家伙原来是觉得她们做的饭不好吃呗!
这话姜竹听了可能就不好意思出去吃了,但沈青越充耳不闻,还一通胡扯:“那当然是不一样的,人家靠卖吃的赚钱,你们靠编竹帘赚钱,比编竹帘他们肯定也不如你们。”
明知道他是胡搅蛮缠乱说,但嫂子们还是被他哄得心花怒放的,起哄喊他请大伙儿吃饭。
沈青越大手一挥,请。
这会儿请客方便,都不用出村,直接上大厨家里点两桌,做好了过去端就行。
要不是人家院子没那么大,他们人又多,直接在那儿吃也行。
他还把曲家兄弟、贾文彬也叫上了。
最近来的人多,还都是书生,他和姜竹帮忙引了一天路,就不想听他们那堆之乎者也和见了面的寒暄了。
怪累耳朵的。
然后他就心安理得地让曲学甫、贾文彬来招待人,自己搬着画稿、拉上姜竹,愉快回家了。
反正这俩纨绔从前也是上过书院读过书的,肯定和书生们说得着。
只是他们谁都没想到赵先生号召力如此之大,头一天来了三个人,第二天来了十多人,之后人哗啦啦地来,光抄书的就来了八个,要在村里长住一阵子的也有七八个,加上每天临时来随时走的,他们真是从早接待到天黑,引路引的都想听沈青越的主意,往山道上戳个引路牌子算了。
自从遇到第五个走错路一口气顺着山路跑他们家去的人后,沈青越就想在山道戳个大牌子——
“去往青竹书院请右转”
“止步,前方是私人住宅”
就这还多亏赵郁川从一开始就解释清楚了他对大虞的书院不熟,不上课,只解惑,欢迎交流,来者不拒,但不会教授什么内容,更不提供任何科考技巧。
有些不死心非想试试的,发现他真的不针对科考教东西,就不再来了。
而集中的问题,赵郁川也准备汇总一下,安排到书院沐休的那天集中解惑授课。
这是沈青越给他出的主意。
沐休当天人是最多的,一天也见不了几个人,答不了几个问题,不如干脆就改成讲座得了。
这样不用问了,来了的都能听。
还有打听他们书院招不招生的。
贾文彬他们天天婉拒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书生。
一遍遍重复他们书院不收束脩不招生。
平时什么时候来都行,只要不打扰正常开蒙上课即可。
若是沐休日集中授课,因为人多,最好不要迟到,来晚了就只能站在外面听了。
赵郁川这么一定规矩,县城的几家书院着实松了口气。
他们生怕赵郁川一呼百应,把他们学生都给呼喊走了。
这样便好。
只是攒些问题去请教一下,或是沐休时候去上一天课,那他们还挺鼓励自己学生去听听的,甚至自己都想去听了。
沈青越也觉得这种平时座谈会,定期搞讲座的上课方式挺好的。
毕竟他们条件所限,就两间屋子,想招生都没地方上课。
现在这样正好。
问题多的岔开了平时来,问题少的集中来,既不耽误那些书生正经上课,也能尽可能保证每个人来了都能问上问题有所收获。
而他们村子每天有人来,除了集中的那一两天,平时人也不是太多,大家能应付得来,不耽误秋收备冬。
该忙什么还忙什么。
村民们也很满意,特别满意。
秋收完正是准备交税的时候,平常这时候大家因为钱捉襟见肘,难免发愁,今年倒好了,他们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觉得赚钱如此简单。
不止卖吃食的、租屋子的赚钱了,那些什么手艺没有,什么也不会,人还比较木讷的也跟着赚钱了。
别人卖饭菜,他们往“餐馆”卖菜、卖柴,帮忙挑水、洗碗筷。
有家门口地方大的,弄了几个柱子专门看马车卖草料。
还有专门做衣服、洗衣服的。
这些书生大多都不会做家务,不会洗衣服,有些一住好些日子的,带的衣物不够,还真得找人做,雇人洗。
他们的衣服普遍料子好,也不怎么脏,拿到河边一顿洗很快就洗好了。
江宏明灵机一动,还把他们买来进山卖的东西拿来在村里先零卖。
防冻的香膏、洗脸的澡豆之类的,卖得还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