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竹(334)

作者:寓风 阅读记录

姜竹只嘿嘿笑着吃,本来就没多大一块儿,还分他一半。

沈青越见村口的生意还行,还怂恿姜松编点儿竹扇子、竹蜻蜓什么的,下午下山时候带上,和家业他们领着赵舒云一起到村口卖。

卖不卖得掉无所谓,起码能多和人说说话聊聊天。

从前他跟赵舒云接触少,只知道他挺懂事的,学习也好,是书院一枚小学霸,现在在一起住着,他发现赵舒云小朋友有点儿懂事过头了。

下午回了山上不知道干什么他就在屋里钻着不出来,和他爷爷一人把椅子看自己的书,也不说话,安静到沈青越经常忘了现在山上不只他和姜竹两个人了。

要是石生还没下山,他们俩一起玩儿都是安静的。

石生不能说话,他也不怎么说话。

姜树给沈青越弄来一本儿大虞的律例,他看得头昏脑胀,每次想起来活动活动,就见俩小孩儿在院里一点儿声音都没地蹲在地上玩,交流都是互相比划。

他不禁想起他小时候,跟他爷爷住时候那惨淡的童年。

赵先生和他爷爷大概差不多,擅长教学生,不会带孩子。

还是下山玩儿吧。

起码山下有他的小伙伴。

最近村里小孩儿傍晚都喜欢在村里卖吃的那条街和村口玩。

那些卖点心的小摊收摊钱会便宜卖,他们爹娘偶尔会给他们买。

大秋天的,吕香梅觉得他简直是闲得胡折腾孩子,谁这时候买扇子啊!

不想摆了两天,还真有人买!

搞得她也想去弄个摊子卖豆腐了。

不过她家豆腐最近卖得也不错。

来的人多了,就要吃饭。

不管是在别人家吃,还是上餐馆吃,只要吃豆腐,准是从她家买。

连隔壁村屠户都改成每天一大早先往他们村送肉,他们先买完了他再去赶集卖了。

轮到他们村核算税钱的时候,村口还多了卖活兔子的、卖杂粮的、卖果子、卖菜干的,一直延伸到村里,进了村则一路都是各种吃食,连卖麦芽糖的都上他们村来卖了。

来核对税额的税吏都惊呆了,“你们村都快赶上半个集了。”

里正谦虚:“哪里哪里。”

心想,这才哪儿到哪儿,你们还没瞧见前几天那阵仗呢。

沈青越本来还有点儿担心村里挂那些揽客的牌子会不会被当商户,要改商籍什么的,但税吏们完全没在意,还在村里摊子上吃了点儿卤味和零嘴,临走时还买了几个包子。

一个税吏问:“赵先生现在还教你们村小孩念书吗?”

里正:“教呀!早上是上课的,还有不少来找赵先生的大人跟着听呢。”

他也是稀罕。

明明是开蒙的东西,都要考秀才、举人了,竟然还有人听得恍然大悟的。

税吏问:“那你们村这个开蒙班,还收不收孩子呀?”

里正:“啊?”

税吏:“我儿子今年该开蒙了。”

里正马上就想拒绝,可又不太好马上就拒绝,只好道:“……我问问?”

税吏:“问问,问问,要是收,我就叫他来你们村学。”

里正连忙解释:“我们这儿说是个书院,但其实就是教村里的孩子识字,一天就上半天课,你家近还好,这大老远的不值当的……”

税吏:“没事,半天就半天,要是行,我瞧你们村不是有空屋子租吗?你家租不租?我找个亲戚跟着过来,平时借你家厨房用用就行。”

“???”里正都惊呆了。

他只见过一心往县城跑的,还从没见过从县城往村里跑的呢。

他恍恍惚惚去问赵先生,正在听赵先生破题讲书的几个秀才突然灵光一闪,对啊!他们家也有到开蒙年纪的小孩儿啊!

这村里的开蒙课虽然松散了些,教的内容简单了点儿,但可是由赵先生来讲啊!即使不能日日赵先生讲课,那曲先生也不错,听说曲先生从前也是志在三甲的。

他们一起交谈时,就能听出曲先生博闻强识,而且脾气好,人温和,又喜欢小孩,严师虽然出高徒,但对年幼开蒙的小孩来说,这样的先生也很好呀。

他们一想,眼睛都亮了:“若是收的话,我家孩子也能来吗?”

里正:“……?”

第164章 招生(二更)

赵先生呵呵一笑, 推脱道:“老夫只管教课,其他的事都得问山长和监院。”

每天说重复的话嗓子逐渐不好的监院曲学甫、贾文彬:“……??”

他们还有这种权利吗?

曲学甫:“呵呵, 我,我去问问姜山长。”

读话本子还经常会打磕绊的山长姜竹:“……?”

问他,他也不知道啊!

姜竹人都麻了。

“招不了,屋子不够用,先生也不够用。”

其实按他们最初的计划,也是想和镇上、县里其他书院一样, 每年秋天、春天招生开蒙。

而且原本两间讲堂也是够用的,村里小孩都得帮家里干农活干家务,只识字,每天上半天课就行了, 这样两间屋子,每天上午一班, 下午一班, 明年开春后他们再盖一间讲堂, 一个琴室。

等来年再要招新学生时, 家旺他们那批差不多就该结业了。

想继续读书的, 去镇上或者县城书院正经读一两年考童生, 然后再继续考秀才考举人。

志不在读书, 只图能识字算数的孩子也可以考虑当学徒还是耕田种地了。无论学哪样, 农闲去干活或者做点儿小买卖, 识字不容易上当受骗, 也能自己看懂文书。若是字写得好, 也能去找些记账、誊抄的零活儿。

上一篇: 不用你来夺我自己上! 下一篇: 奸宦指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