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竹(338)

作者:寓风 阅读记录

原本利润他们算了四份。

沈青越一份儿,江修文、赵先生一份儿,池远舟一份儿,他一份儿。

前两份可以并作青竹书院,占一半,他们俩平分一半。

现在只凭赵郁川的名字也不能这么分了。

他和池远舟商量了一下,青竹书院占六成,他们俩各占两成,若是沈青越和赵郁川不接受,他们俩就分三成,让青竹书院占七成。

不管怎么分,瀚海书院山长亲自编的,有四海书院出名的讲书做序跋,本身质量又有趣又过硬,不用多说,他们都能想象这本书问世后会有多大的销量。

池远舟主要是从《长腿鸟》的销量来判断,而张叔阳信心更足一些,他能凭一本样书拿到序跋,本身就已经验证了这本书的质量了。

如果这书什么也不是,凭他和孙毅成的人情人家也不会给写的。

书的事赵郁川不管,江修文也说全交给沈青越来决定。

沈青越也没太过分,青竹书院分六成就行。

毕竟印书的成本、销书的花销都不用书院出钱,他们只管分利润就行。

再说赵先生的身份属于意外事件,虽然没签文书,但先前的事他们都说好了,池远舟、张叔阳就是坚持旧的口头协定,只分他们一半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方便他们和和气气谈妥了,就开始商量第一版印多少册合适。

从五千册聊到八千册,又从八千册聊到一万册,聊得沈青越都麻了。

别说在大虞,放到他家,出版一本画册首印一万册那也得是很有名的作者了。

他们三个倒是有信心能卖完。

只是卖多久其实都没底。

沈青越提醒:“印多少对我都没妨碍,但是我温馨提醒一下,一万册的成本都是你们俩来出。”

这两位倒是都不缺钱,只是对定价还有意见。

《长腿鸟》三百五十文,《幼学童蒙》有九十大几页,加起来都快是《长腿鸟》第一册的两倍了,怎么还三百五十文?和三百五十文没完没了?

沈青越:“这本刻印难度也小啊。”

池远舟:“但张数多呀!”

他们三个讨价还价半天,最后定价四百文,先印一万册。

沈青越:“你印得过来吗?”

池远舟:“印得来!”

他都改进工艺了。

现在他们不一页一页印了,直接把印版摆好,用大纸印,印完整张大纸再裁,速度比原来快了不少呢。

而且他们家纸是从纸坊运来的毛边纸,都不用纸坊先裁切,印完再切边,还省了纸坊切边的一道工序呢。

沈青越听他沾沾自喜地说完,默默算了下每页纸的尺寸还有一张毛边纸的尺寸,这么算来,每张切下来的纸边也有三四寸宽啊……

沈青越:“你们纸边卖吗?”

池远舟:“……啊?”

沈青越:“便宜点儿卖给我们吧。”

村里人到底还是家底穷,虽然现在赚钱比从前多了,还是不怎么舍得给孩子买好纸用。

纸少,练字必然少,练得少,字必然好看不了。

他们印书用的纸虽然不贵,但总比村里大多孩子用的纸还是好上一些的。

池远舟:“送你们算了。”

沈青越:“别,量多了也不少钱呢。”

池远舟:“……你想要多少呀?”

沈青越:“价格合适我们全要。”

池远舟:“……”

说话间,到了中午,从书院跑出来一群孩子,孩子后面还走着一群十七八到三十多岁书生。

这些都是上午也上山蹭课或者去山上搞什么书谈的。

他们书院那些藏书可以抄、可以看,但为了保护书,不许弄坏不许拿下山。

想看的都得上山。

一阵子过去,常在村里住的几个趁着上午赵先生没空,干脆弄了个小型聚会,就在竹屋或者两个讲堂间的空地一起讨论一本书里的某一篇、某一段,讨论的还挺激烈。

后来这个小型讨论会越聚人越多,家旺、姜松他们课间也会过来听一听,有时候赵先生听见了,下午还会带他们一起读。

搞得挺轻松又学术,很受欢迎,遇到不是很枯燥的内容,村里的孩子们也爱跟着听一听,下午也会跑山上凑热闹。

有了“赵先生集”,村里人对识字读书的观念也狠狠革新了一把。

现在小孩儿们说下午想上山听大人讨论书,只要家里不是忙到不可开交了,大人都同意。

书生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小孩儿们,小孩儿们也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作息。

现在这群书生每天跟着这些小同学一起上课、放学,相处还挺不错的。

到了山道口,有人回家,也有人到村里各家铺子吃午饭。

原本还闲聊歇着的小店听见动静精神为之一振。

马上开始添柴、扇风,准备做饭。

他们几个闲聊的餐馆也热闹起来。

张叔阳感慨:“你们村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沈青越:“可不是么。”

张叔阳还是有点儿回不过神来:“赵先生真是瀚海书院的山长呀?”

沈青越:“你看这阵势能假吗?”

最离谱的是,他们书院还有一个特意从邻县过来念书的孩子。

他都嘀咕实在是低估赵先生的号召力。

也多亏是秋收完才暴露的,赶上农忙的季节,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池远舟:“你们村还有空地吗?”

沈青越:“嗯?你想干吗?”

池远舟:“盖个客栈啊!”

沈青越:“……”

他笑了,吐槽道:“哎呀,这不是巧了吗,那你可真是和我们里正想一块儿去了!”

上一篇: 不用你来夺我自己上! 下一篇: 奸宦指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