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348)
“?”沈青越哑然失笑,想问问姜竹这个小狗都喜欢的标准是什么,但姜竹说得专注,他没出声打断。
“他连捡只小狗都养得很好。”姜竹顿了顿,补充道:“也有人说那只小狗是大狗知道他是好人,被大狗叼到他家门口给他养的。”
“嗯……”沈青越点点头:“有小动物会把孩子给信任的人养。”
“真的吗?”
“嗯。”
姜竹笑容更深了些,“我从前,就想长大了能像他一样……后来,后来觉得太难了,让人喜欢太难了,就放弃了……现在又觉得,好像……”
他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沈青越:“好像又没有那么难了。”
沈青越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笑了。
“会实现的。”
那些灰暗的过去已经过去了。
他揉揉姜竹脑袋,在他额头亲了一下,“大家都很喜欢你。就是没人喜欢你我也喜欢,不对,我精挑严选的心上人,怎么会没人喜欢?我的眼光可是很高的。”
姜竹不好意思地笑着,慢慢收敛了笑容,认真地盯着沈青越,再慢慢靠近,贴近,吻由浅到深。
他说不出,也说不明白他心里的想法,只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好在沈青越也喜欢这样的亲密。
沈青越从前说,有他,才有别人。
其实对他也是一样的。
因为沈青越,他才开始重新在乎起世界。
不再像从前那样把自己和别人隔得很远。
如果他是一座无所谓风浪的孤山,那沈青越就是他的桥,是他的桨,是他的翅膀,把他和更远的天地衔接在一起了。
第171章 多少钱?
说干就干。
正好池远舟介绍的泥瓦匠来了。
带头的还是先前帮他们盖讲堂的人, 沟通起来都方便。
他们把人安排上山,又一起去县城找张叔阳留在宝峰的小管事帮忙联络人。
张叔阳人平时是不在宝峰县的, 他们得留信让小管事帮忙找人。
几天后姜竹和沈青越正在家洗帷幔呢,张叔阳拿着信找上门来了。
“你们要从海康找先生?”
沈青越:“对,能帮忙从你们那儿比较好的书院挖个墙脚吗?一两个就行。”
张叔阳:“……”
他觉得沈青越是疯了。
人家凭什么从海康来宝峰啊?
凭他们一个月五两银子吗?
他不太想打击沈青越和姜竹,又想让他们俩认清实际,从他们家院子搬了个小板凳坐到溪边边看他们俩洗帷幔,边平铺直叙道:“你知道海康的书院一个先生每月多少钱吗?”
沈青越:“多少?”
姜竹也好奇地看着他。
张叔阳:“五十两。”
沈青越:“多少?!”
张叔阳:“五十两, 开蒙先生三十两,你要找的能教科考的,五十两。”
沈青越乐了:“你们海康称银子的秤有问题吧?还是你们那儿有金矿啊!”
一个县令一个月俸禄都到不了五十两。
张叔阳:“海康没金矿,但海康县城有宝峰县城三个这么大, 下面的村镇也比你们宝峰富裕些。”
还特别在乎读书,家家户户都想送孩子进书院。
别说县城了, 他们那儿稍大的镇书院都比宝峰县城书院多。
“五十两是在海康的价, 你想让人背井离乡来宝峰县, 还是来你们村里……”他想了想, “可能得一个月八九十两才行吧……”
沈青越:“那我还是从难民里捡吧!我们赵先生多厉害的人啊, 才五两。”
张叔阳都好笑, 那是捡到天大的便宜了好么!
他小声道:“你们俩还说呢, 要不是赵先生年纪大了不想挪动, 人还淡泊名利, 五两银子早跑了!你知道我们四海书院的山长、监院多少钱吗?”
沈青越:“那你知道我们书院的山长多少钱吗?”
张叔阳愣了愣:“啊?”
他们书院的山长不是姜竹吗?
沈青越:“已经倒贴好几百两了!”
要不是县令送了三百两过来, 新开始盖的讲堂他们俩还得继续贴钱呢。
张叔阳哈哈大笑。
说到这儿, 他也不理解,“赵先生人都在你们山上了,你们干嘛不收束脩?”
冲着瀚海书院山长的名气, 一个月别说十两二十两,一个月就是收五十两,也会有人来的。
到时候拿着这钱去海康找先生,什么五十两、八十两的算什么?
重赏之下,说不定都能从四海书院挖墙脚呢。
沈青越摇摇头,“瀚海书院是瀚海书院,青竹书院是青竹书院,我们书院的教书目标和重点就是开蒙,其他的顺其自然慢慢来。”
要不是赵先生突然暴露了,他们还是慢悠悠发展的村办私塾呢。
再说了,赵先生都多大岁数了,拼命逮着一个该退休的老头薅也不是那回事啊,又让人家教书,又借人家名号的,这样也不持久。
万一哪天赵先生病了、伤了,或者就是烦了不想教了,他们倒闭吗?
名号可以借,但那绝对不能是重点。
他们得有自己的方向,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行。
张叔阳:“你们俩这是图什么?”
沈青越:“图好玩啊。”
还能图什么?
图名图利图赚钱吗?
他从前连这时代皇帝用不上吃不上的东西都玩腻吃腻了。
倒也不是超凡脱俗了,只是他现在比较渴望的都实现不了,比如牵条电线弄个网,让他每天玩一小时游戏,现在他连青少年模式都玩不上啊。
这种世俗的欲望实现不了,其他世俗的欲望他又超额实现了,他和姜竹对吃喝又没太大的奢望,何况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他们可吃可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要是哪天他们村也能发展成小镇的规模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