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376)
姜树:“啊!你别看它破,挺暖和的,外面还有灶台,那个棚也能给我拴马用。”
而且,才只要五两银子!
他觉得相当捡漏了呢。
那老头想买条大点儿的船跑生意,村里的田舍不得卖,旧船卖了,还卖了一部分粮食,就差五两够买新船,然而没人看得上他这逼仄破落的茅草屋。
姜树进来逛了一圈儿就买了,都没还价。
有了这么一个落脚点,他不用每天往县城跑,也不用花钱住客栈了。
反正他一天到晚都在码头待着,那边有吃有喝,卖什么的都全,他又不用自己开火做饭,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相比他,他那些同僚每天不是吃冷风骑马回家,就是几个人在客栈挤一间屋子,要论舒服,还真没他这儿舒坦呢。
姜树邀请家俊:“以后赶上刮风下雨下雪了,你晚上不好回家就能到这儿跟我挤挤。”
家俊也挺乐意的,“行。”
沈青越看得哭笑不得,“要不然你赚钱了先把这屋顶修修?”
姜树:“先这样吧,回头再说,我领你们去看看那个马上就能用的铺子。”
他买到的马上就能用的原本是个茶馆,前老板被招去展馆里摆茶摊了,外面的旧茶馆空出来,被姜树花三十两给买了。
茶馆不新了,不过四面的墙和屋顶用的木料都还结实,现在是空荡荡的,但只要随便布置一下无论想开什么店都能马上开张。
另外的几处就不成了,姜树最早说那家在两个店面中间快塌的小茶摊是真快塌了,风雨飘摇的全靠一根木棍撑着,沈青越觉得他朝那根“顶梁柱”上轻轻踹一脚,这小茶摊的拆迁工程就能在眨眼间完成。
这儿还花了十六两,一对比姜树那漆黑的小破屋子真是划算极了。
还有两处要大修一下也能凑合用的店面,都是搬去展馆开张的老板们留下的旧资产。
他们弄不清码头盖个大展馆行不行,但官府张罗,县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一起弄的,肯定比他们自己那在外面的小破铺子行。
他们生怕外面的生意被展馆挤垮,都没怎么犹豫就把老破铺子给高价甩了。
再剩下几处,就是连个铺面都没有的荒地了。
除去最大最远的那片,剩下的都在码头附近,也是东一块儿西一块儿的,最好的一块儿就在展馆旁边不到二十米。
展馆没卖之前,这儿是别人拴马停车的地方,盖起来,这儿成了片儿过道走廊,现在被摆摊卖瓷器的占用着。
沈青越看了看,左边是展馆,右边是个客栈,他想了想,“这儿搭个棚子卖水果蔬菜还行。”
姜树:“啊?”
沈青越:“展馆里面那些吃食摊子总得买菜吧?你在看旁边,客栈、客栈、酒楼、客栈,他们也得买菜吧?这边有菜市场吗?”
姜树迷茫地摇摇头。
菜市场?
什么是菜市场?
镇上、县城早上专门卖菜的地方?
那倒是有。
姜树:“附近村子每天有人挑着菜过来卖。”
沈青越:“整天都卖吗,还是只早上卖,或者吆喝着卖?”
姜树:“早上吆喝着卖啊!卖完回家,卖不完继续吆喝,就姜望南那么卖。”
沈青越:“所以摆个菜摊还是有市场呀!”
下午突然想买菜又没卖的,多不方便。
大的餐馆酒楼有人往后厨送菜,但总难免有买不齐的时候嘛。
以后码头人多了,像姜树这样住在码头的人也会变多,说不定就想买水果蔬菜呢?
酒店附近要有便利店,小区附近有超市,一个道理。
他越想越觉得有前途,“回头我问问姜望南租不租。”
要是能行,他们家山上可以多种点儿果树了。
自己吃不完,码头人来人往的,水果肯定好卖。
第186章 菜摊(加更)
商量了下, 他们的所有铺子和地将来主要还是租赁。
除了展馆里的,其他位置暂时都不用动, 快塌了的地方有空就收拾,没空就扔着,其他地方先空置,等着明年码头自然发展到外面,有人想租或他们想到其他用处再收拾不迟。
晚上回了村,沈青越就直接找姜望南和里正去问去了。
码头有现成的摊位, 租不租?
姜望南和里正都懵了。
里正自家没什么营生,主要是问清楚了怎么回事好替他们通知村里其他人,问问有没有人想去码头开铺子的,多个路子, 多个营生。
姜望南家则是他自己就能做主。
回过神来姜望南马上道:“租!租啊!”
他自己就天天往码头卖菜,码头如今什么模样他最清楚了。
他也起过租个铺子大干一场的心思, 只不过展馆里面的位置他租不起, 一个月二两银子对他们家而言还是贵了, 他主要干的还是卖菜的营生, 进去租摊位也不合适。
在外面买一个小摊子, 他们家还真没钱。
家里那些积蓄除了日常周转用的活钱, 可都砸到村里的客栈去了, 借钱到码头买个铺子又有风险。
在自己家门口好歹不怕上当受骗, 去码头那儿万一生意不好, 万一遇到流氓混混找麻烦……常年开店和他赶车过去卖菜可不一样, 钱砸进去不是说不干就能不干的。
要是租, 那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呀!
姜望南:“租子怎么算?多少钱?”
沈青越想了想,那块儿地是姜树十五两买下来的,地方不大, 开店也只能开个小店面,都不够开个茶馆呢。
如果按五年回本儿,一年赚三两就够了,考虑到码头地价升值,他粗粗估算了下,“一个月三百文吧。不过那儿什么也没有呢,咱们得自己搭个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