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63)
姜竹带着姜家才在清洗昨天沈青越整理出来那些布,离得老远,舀水倒水都不自觉放轻了声音。
山上静,山下却热闹极了。
半天没过,姜竹家山上要雇工的消息传遍全村了。
有人拗不过弯来,也有人马上就扭过弯了。
姜大望家,兄弟俩下山回来跑家里说了一声,就算通知过了,他们俩都要去山上干活儿。
他们刚要下地的老爹:“?”
在厨房收拾东西的老娘:“??”
怎么叫老三去喊老五下山,还把老三给搭上了?
“回来!仔细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
老头很怀疑他家老三是不想去码头找活儿干,想去疯玩。
另一边,梁玉兰正在姜家业家换豆腐,妯娌俩你一句,我一句,怼得正欢,姜家业跑回来了,呼哧带喘地一说,吕香梅还没反应过来,梁玉兰先炸了。
“那哪能防得住啊!叫他们把东西都挖回自己家,咱们家不是吃亏了吗?!”她一拍腿,也不拿豆腐了,“大嫂你给我看着点儿家安,我得找他爷爷去!”
吕香梅:“?”
正和石生翻花绳的家安:“?”
切豆腐的姜家蕙:“四爷爷、四婶他们肯定又要作妖了。”
不到中午,里正带着一群人又上了山。
姜得年今年已经六十好几了,年轻时候打仗还落了点儿病,爬上爬下的还挺累,但不上来吧,又不好叫沈青越一个瘸腿子下去,只叫姜竹,想都不用想,他也知道这不是姜竹的主意。
要不然,早干嘛不提呢?
他哼哧哼哧地往上爬,边爬边宽慰自己,算了,总归对村里是件好事。
从前尚好,村边还有荒田,但到了姜家业他们这一代,附近能开的荒田都开光了,和隔壁村有争议的那块儿坡地也在两村青壮打了两三回群架后终于商量定了归属,该开荒的也开了。
他们周围再没闲田,可村里孩子一茬一茬地长大了,总不好叫他们都去打猎吧?
江家人自己都想着不打猎了改种地呢。
去年已经有几个小子闹着要去跟人当揽户,那揽户是那么好当的?
人家是一伙儿的,沾亲带故,他们这些后进去的不成气候,到了陌生的地方和人起冲突,打架拼命都得他们上,平时看货干活儿也得他们上,最后也不见得能分多少好处。
他愁啊。
愁村里年轻人的出路。
现在附近几个镇上长工的活儿都不好找了,总不好叫他们跟那些南边来的难民似的,卖到大户人家里当奴仆,或为了吃饭去改了军户。
沈青越这主意不管能不能行,好歹是条新路。
能不能赚钱另说,至少满山捡东西,能存些口粮不至于饿肚子。
不过辛苦他老头子三天两头爬山,他多少想抱怨两句。
可一上来,听见姜家旺一板一眼的读书声,嚷嚷的人群忽然就安静了。
里正像根柱子似的挡在山路上,转着眼睛琢磨事儿的姜四山也不动了,瞪圆了眼越过里正往院子里看,哎哟,真是他家大孙子在念书!
姜四山咧开了嘴。
他们兄弟姊妹五个,他最没出息,那又怎么样?孙子辈儿,他们家旺最出息!
瞧这书念的,听上去也不和江修文差多少嘛!
他越过里正,噌噌往上跑,“哎哟我的乖孙,怎么也不坐个凳子?”
姜家旺念着书,皱眉看了他爷爷一眼,姜四山马上闭嘴了。
沈青越纠正他一个字,“行了,先背到这儿,后面的你下午再背背,背熟了再给我背。”
“嗯。”姜家旺接过书,嘴里念念叨叨往旁边儿坐着背去了。
他弟弟倒是有眼力见儿,跑去搬出来一个板凳给他爷爷,瞧见里正和一群人来了,又一趟一趟跑屋里搬板凳。
姜家旺把他卡壳了好几次的那句念熟,也和跑过来的姜家业他们一起进去帮忙搬板凳去了。
姜竹家所有板凳椅子都搬来,也不够这么多人坐,最后年长的坐椅子板凳,年轻的,坐根儿竹竿儿就是了。
梁玉兰拉着她家俩小子坐,笑得跟朵花儿似的,“那个,咳,沈先生在教你念书啊?”
姜家旺点点头。
坐在后面的姜胜乐了,凑到儿子旁边道:“他教得好还是江童生教得好?”
姜家旺:“不一样。”
江修文平时很随和,但是读书时候很认真的,被江修文盯着,他会紧张。
沈先生也很爱笑,但是什么时候都爱笑,他错了还会逗他,给沈先生背书他不怎么紧张。
不过,他还是更喜欢江修文一点儿,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关注这个的,不止姜家旺一家子,连吕香梅他们一家子也挺关注的。
她懊恼,光听家业回家说沈哥哥画画好看了,怎么就忘了人家识字儿呢!他们家业还拿了两把福字扇子回家呢,他们一家子睁眼瞎哪个也没往这儿想。
这方面她确实不如梁玉兰。
吕香梅反省了一会儿,眼巴巴开始找姜竹,一会儿等人都下山了,叫姜竹问问沈公子能不能也教教他们家业。
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众人低声议论的内容已经从上山干活儿,跑偏到沈青越能不能教自己家娃娃识字了。
有大人想去问问。
也有撺掇孩子去问的。
可谁都不上,谁也不好意思开口。
一群人搓手的搓手,抓膝盖的抓膝盖,一会儿看看沈青越,一会儿找找姜竹,没多大会儿,看沈青越的眼神儿都和先前不一样了。
沈青越倒是能隐约听到他们悄悄议论什么,他有点儿哭笑不得,怎么都没想到“知识改变命运”应验得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