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74)
不和那些拔尖的比,就比常一起玩儿那几个,他年纪最大,个子最高,咋认个字就落到最后了呢?
他娘不能理解。
他也不能理解。
这是为什么?
这能怨他吗?
唉。
他那几个小兄弟,忒不讲义气。
为了去山上玩,连装都不愿意多装一会儿陪陪他。
其他家长也有这个困惑:
“这脑瓜子咋就这么笨呢?就那几个字儿,我都快听会了。”
“不是个读书的料子,早点儿干活儿吧。”
于是,沈先生的扫盲班,人数开始减少。
里正每次上来看都要数一遍人头,然后长吁短叹。
叹得别说那些小孩儿了,沈青越都有点儿受不了。
这种软刀子,还不如他爷爷那样骂他,你怎么不好好学,你怎么不好好教来得痛快。
傍晚山上人散了,吃完饭沈青越照旧先教姜竹。
姜竹比那群小孩态度端正多了,坐得老老实实,写字端端正正,铺着张晒干的竹壳,用他自己削出来再烧好的木炭条一笔一画地写,那小学生字体写得都挺可爱。
沈青越仔细观察姜竹的反应。
长相有点儿冷有点儿拽的小孩皱着眉,颇有些抓耳挠腮,努力地死记硬背……
沈青越将那张纸扣过来:“算了,不学这个了。”
他是按姜家旺买那本蒙书教的,但说实话,那书是有点儿无聊,很枯燥。
他偷偷拍了书存平板里,这会儿书上又多了一页笔记,字挺好看,和外面对联一样都是江修文写的,引经据典倾囊相授,看得出来他对同村的后辈非常认真地照顾。
然而,真的很枯燥。
沈青越自己只有在查资料时候才能耐着性子读这种书,十来岁的小孩儿,还有几个更小的,谁爱读这个啊!
反正又不是人人都要走科考,沈青越决定换个教材,寓教于乐。
他想了想,在平板上画了个卡通熊猫。
在熊猫旁边写了句“熊猫先生爱吃竹笋”,再在竹笋旁边画了俩竹笋,然后翻过来给姜竹看:“能看懂什么意思吗?”
姜竹看了又看,指着图:“熊?”
沈青越:“嗯。”
姜竹:“竹笋?”
沈青越:“嗯。”
姜竹:“熊……钻……钻进竹林……掰竹笋?”熊为什么要掰竹笋?
沈青越一本正经地点头夸道:“不错,字数能对上,还猜对了仨字。”
姜竹:“……”
不用问了,肯定是熊和竹笋。
看着看着,他忽然想起沈青越说过,他原本是只爱吃竹子和笋的黑白熊。
姜竹:“…………”
他把“大镜子”又拿近点儿,看看黑白色的熊,再看看沈青越,再看看熊,心里大大地震撼,他原本长这样吗?
沈青越:“你再猜一次。”
姜竹揣着一肚子的好奇,努力看字,突然发现,“生”字他先前学过,熊什么生什么竹笋,熊生竹笋?!
姜竹瞳孔地震。
绞尽脑汁,也没从贫瘠的词汇量里把这“熊”“生”“竹笋”给拼成句子。
沈青越见他实在想不出来,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给他念:“熊猫先生爱吃竹笋。”
姜竹震撼的心平静了,长舒一口气:“哦!”
他就说,什么熊也生不了笋啊。
沈青越在熊下画线,旁边写“黑熊”,画上只熊。
猫下面画线,在下面写“小猫”“花猫”,画上只小花猫。
竹下画线,上面写“竹子”“竹叶”,也分别画图。
先生下划线,画了个长胡子的老头。
再让姜竹试着念。
黑熊姜竹没念出来,小猫念对了,花猫没念出来,竹子、竹叶看图念出来了。
沈青越觉得效果很不错。
就按这个教了!
第二天,他现场作画,现场扩词,学习气氛为之一振,听写只考“小”“花”“先生”“竹”“子”,其他的字他指,他们念,念对就算过关。
一个时辰,全员通关,虽说有学渣退学没来的原因,但这速度却是上了一个台阶,课堂互动都变多了。
他们还自己仿句了一句“小花猫爱吃鱼”。
沈青越写到另一张纸边上,宣布明天学这句。
要下山当小老师的姜美月还拿着张干净的竹壳,蹲在纸前面对着画熊、小花猫、竹笋、竹子、竹叶……
画得歪歪扭扭,很不像那么回事,沈青越干脆替她画了,引得孩子们羡慕连连。
他们也挺想要的。
更想要沈青越画的扇子。
但是又都知道那是要卖钱的,姜大望他们说一把扇子就要卖五文钱,他们不敢要。
沈青越:“哦对了,明天草市,休假一天。”
众:“嗯?!哇!!”
沈青越:“想去草市玩儿的,回家告诉你们爹娘一声,叫他们带上你们。”
这个草市村里去卖货买货的人肯定多。
姜家业喊起来:“小叔我想跟你去!”
沈青越:“不行,你小叔得带我。”
“啊?先生你也去吗?”
沈青越:“我去呀!”
他腿不肿了脚不疼了,早想下山去溜达了。
他们俩和姜树说好了,要坐姜树的车。
姜树准备两天了,为了赶这趟草市,昨天都没去镇上吆喝,还拉上了姜家俊一起,两辆驴车上东西塞得满满当当只给姜竹留了点儿放竹编的位置,沈青越走累了要坐车,都得抱包野菜才能找到位置坐,没空地儿装这群小孩儿了。
姜树三姐和三姐夫从他这儿赚了点儿钱,想去草市买点儿布给孩子做衣服,都得走着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