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后读心穿越女,我稳坐东宫(267)+番外

作者: 今妍如昔 阅读记录

皇后瘫坐在椅子里,喃喃地道:“这妖女到底是何精怪?竟然杀不死!”

第210章 太子妃要被掌嘴

楚卿自然知晓薛梦娇有系统加持,轻易杀不死。

所以她从来不会白费力气去研究怎么弄死薛梦娇,她只是冷眼旁观她自己作死,必要的时候推波助澜一把。

只是薛梦娇从此消失了,谁都没再看到她的踪影,楚卿也没再听到她跟系统的对话。

*

太子亲自为璃王饯行,璃王跪别太子,一时间传为佳话。

皇帝闻听这个消息龙颜大悦,特意把太子叫到跟前褒奖了一番,夸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君王风范。

一不小心又被父皇夸赞了,太子自然高兴,临朝摄政的动力更足了,处理政务也更有信心。

楚卿原本还担忧他会因为薛梦娇的离开消沉颓废一段时间,却没想到他的状态恢复得这么快,倒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

晋王大婚,皇帝强撑着虚弱的龙体,跟皇后一起出席婚礼。

因为皇帝病重,太子妃有孕,太子临朝摄政,皇后懒得操心,所以晋王的婚礼都由姚贵妃以及姚家人出面操办。

皇帝在晋王府里露了个面,对新人送上祝福之后就被人搀扶着坐上龙辇返皇宫去了。

楚卿也露个了脸,表明自己来过,就打算离场。

可是皇后却一把拉住她,笑着说:“今日晋王和晋王妃大喜的日子,太子妃随本宫一起去女眷席宴上坐一会子应个景吧。”

太子赶紧阻止:“太子妃怀有身孕……”

“有本宫护着她呢!况且太医就随侍左右,断不会让她有任何闪失。”皇后说完就携着楚卿的手去了专门招待女眷的厅堂。

太子不放心,想跟过去照顾左右,却被晋王拉着敬酒。

如此隆重的场合,皇帝不在,太子就是身份最尊贵之人,来贺的文武群臣哪里肯放他离开。

他被硬拉着灌了几杯酒,一时间就腾不出时间去陪楚卿。

*

楚卿被皇后拉到了女眷座席上,她从善如流,倒也并不显被动。

参加筵席的除了皇室宗亲就是朝中重臣的家眷,而楚卿和皇后婆媳俩则是所有女眷里面身份最尊贵的。

女眷们纷纷过来见礼参拜,脸上洋溢着或真诚或谄媚的笑容。

这时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响起,带着目中无人的嚣张跋扈:“哟,这不是太子妃娘娘吗?怀了身孕简直功高盖世,本公主还以为你不来了呢!”

众女眷几乎不用抬头看,就知道这说话的女子是谁。

放眼整个天盛王朝,除了永宁公主谁还有如此嚣张的气焰。

只是她这次怎么好像跟太子妃杠上了?

楚卿淡淡地睨向大呼小叫的永宁公主,语气不轻也不重地回敬道:“本宫来或者不来都是冲着晋王和晋王妃,跟永宁公主有关系吗?”

永宁公主故意当众给她难堪,她当然也没必要跟对方客气。

有些人就不适合惯着。

还不等永宁公主再说话,皇后抢先开口:“太子妃不得放肆!永宁公主乃你的长辈,怎能如此无礼?我天盛王朝以仁德孝义治天下,可容不得目无尊长之辈!”

皇后疾颜厉色,竟是丝毫没给太子妃留情面。

众女眷鸦雀无声,面面相觑。

不是说太子妃很得帝后的宠信吗?不是说太子妃和皇后同为楚家女,婆媳亲如母女吗?

可是皇后为何当众故意给太子妃没脸呢?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让这婆媳俩生了嫌隙。

永宁公主也料想不到皇后竟然会当众帮着自己训斥太子妃,先是怔了怔,随即无比得意。

她是当朝地位最高的公主,素日她就连皇后都不怎么放在眼里。

可是自从楚卿嫁进东宫之后,地位越来越高,大有风头无两之势。

永宁公主嚣张惯了的,她哪里容得下天盛王朝有比自己更耀眼的女子,暗中早就瞧着太子妃不顺眼了。

只是她几次寻衅太子妃都被太子挡了回去,再加上皇上也宠信太子妃,她想教训对方都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今日恰巧在女眷的筵席上狭路相逢,她自然不会放过太子妃,怎么着也得讽刺挖苦两句。

原以为皇后会袒护太子妃,却没料到皇后竟然训斥太子妃目无尊长不敬长辈,一下子就助长了永宁公主的气焰。

永宁公主见皇后帮着自己斥责太子妃,不由愈发得意,乘胜追击:“太子妃,你莫太过得意轻狂!本公主可是你的亲姑母,你就是这般对待长辈的吗?”

楚卿眼皮跳了跳,冷声道:“永宁公主待要本宫如何对待?三跪九叩,你可受得起?”

“放肆!”皇后厉声喝斥她,“本宫在此,焉有你撒野的份!”

偌大的殿堂安静得落针可闻,女眷众多却没一个敢咳嗽的。

歌舞早就停了,乐声也停了,所有人都放下了酒杯匙箸。

见皇后震怒,女眷们纷纷起身退后,躬身而立。

楚卿也退后几步,福了福身子,语气不卑不亢:“儿臣惶恐,不知哪里做错了惹母后动怒。”

皇后见她竟然没有跪地叩头认错,不由更加怒意勃发,誓要狠狠挫一挫她的锐气,否则她就不知道谁才是主宰!

“太子妃不敬长辈,言行无状,掌嘴四下!”皇后喝令道。

众女眷皆变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太子妃自打嫁入东宫之后极得太子宠爱,太子甚至为了她把昔日的宠妾薛梦娇逐出了东宫。

另外皇上两次病危,都是太子妃妙手回春救驾成功。皇上对她的赏赐多不胜数,甚至还给她颁发了功勋章,甚至还命史官将她两次救驾的事迹载进史册,让纳兰家族的子孙后代铭记她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