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殿下今日掉马了吗(82)+番外

作者: 一朵见手青 阅读记录

恰在此时,马车外有护卫的声音传进来,替他们确定了来人身份:“主君,夫人,是二娘子来了。”

闻言,宋卿秋立马撩开帘子,她钻出马车,朝着远远向自己跑来的赵瑾棠招手,情不自禁红了眼眶,泪眼婆娑:“窈窈!”

赵瑾棠身份虽假,但早已把元家人当做亲人,听见熟悉的呼喊,飞快跑过去,扑进宋卿秋的怀里,还没与他们说话。

远处传来马蹄声,突然急速冲过来一匹高大骏马来,尘土飞扬。

那马背上的人穿着轻甲,手中挥旗,腰间挎刀,大声吼道。

“青州急报,速速让路!”

“青州急报,速速让路!”

--------------------

云妩是个不可缺少的配角,还是重要的。

宋卿秋就是第一章出现的元家夫人,宋氏。

一般有许多戏份的或者有必要的,我就会给个名字,没有多少的话就不会专门安排名字,不然人太多了,容易混乱。

——

一个后空翻直接滑跪,求求啦,涨点收藏叭来点评论叭,孩子单机太痛苦了

水患

第四十四章 水患

传信兵骑着骏马,以极快的速度从元家商队旁边掠过,转瞬间便消失在了官道尽头。

赵瑾棠遥遥望着远处越来越模糊的小黑点,眉头轻蹩。

大邺传信兵所用旗帜,以事件的轻重缓急划分为五色,分别为绿、青、蓝、赤以及纯黑。

其中,属纯黑最为特殊,乃是敌国来兵进犯疆土的信号。

也是赵瑾棠最为熟悉的信号。

而仅次于纯黑的赤色旗帜,赵瑾棠也只是在多年前青州水患之时见到过一次。

方才那传信兵手中的棋子主色为赤,可见事态紧急,若是有延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青州,是出什么事了吗?

难道又是水患?

“窈窈,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元伯山顺着赵瑾棠的视线看向城门方向,回头时恰好看见了她脸上的凝重。

赵瑾棠摇头,弯起眸子笑笑,伸手挽着宋卿池的手臂,软声道:“我也不知道,不过传信兵如此焦急,想来的确是出了什么大事。”

说着,赵瑾棠又去晃晃宋卿池的衣袖,继续道,“不说这个了,咱们上马车进城罢!”

宋卿池拍拍她的手,笑道:“听你的,咱们快进城去,为娘都好久没见你阿兄了。”

“阿娘你就放心罢,阿兄很好,就是大理寺事务繁多,一天到晚不着家。”赵瑾棠扶着宋卿池上了马车,又扭头看着元伯山,莞尔,“阿爹,可要女儿扶你?”

元伯山摆手,没上车,反倒是催着赵瑾棠上车,他拿过马夫手里的鞭子,怡然道:“为父来赶车,你快上去。”

赵瑾棠正想说什么,马车里头的宋卿池就开了口,将她想说的话压回喉咙里,“窈窈,快上来,咱们也好久没有一起坐过你阿爹亲手赶的车了,今日便让他好好表现。”

宋卿池的话阻止赵瑾棠想要开口说话的打算,见元伯山听见这话也没反驳,旁的护卫家仆都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

她瞬间反应过来,想来这是元家人之间的日常相处,幸好宋卿池说话及时,否则自己恐怕要露了馅。

元家商队重新上路,满当当地拉了几大车,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入了上京。

宋卿池刚嫁入元家那会儿,曾与元伯山来过上京,后来她怀了身孕,养了两个孩子后,便不常来了。

到如今,这一晃眼,二十多年都过去了,也早已物是人非。

“记得上次来上京还是在窈窈八岁的时候呢。”宋卿池撩开窗帘,要往外头瞧。

只觉得什么事都新鲜,她微微敛了笑,眼底浮现出些许的怀恋来。

宋卿池的说话声从马车内传出,元伯山赶着车,听自家夫人说起从前的事情,也是感慨万分,应了一句:“是啊,这眨眼,都与从前不一样了。”

百姓们瞧见浩浩荡荡的车队,都忍不住驻足观望,不知道这又是哪家的车队,要来上京做买卖。

有好事的百姓跟着车队走了一段路,最后瞧见马车是一路往探花郎家去的,登时反应过来。

原来是元家的车队,看这架势,怎么好似是已经将老本行全部带过来了?

“这又是元家的车队?我滴乖乖,这家当恐怕都能比得上京城中的是世家大族了!”

“那可不?这商户的地位虽然远不及世族,可人家有钱啊,元家大郎可是探花郎,若是能得圣人青睐,以后说不定也能平步青云呢!”

“难,你们忘了?这位元探花郎之前与前大理寺卿关系极好,这李大人都倒了,他能捞着什么好处?”

讨论声不绝于耳,直到车队在元府门前停下,一家三口入了府,才隔绝了议论声。

——

传信兵没有耽误时间,一进城便是直奔皇城而去,他手中的赤色信旗太过显眼,没有人敢多加阻拦。

动作迅速地让开了宫道,一路护着他赶去金銮殿。

早朝还未有散,诸位朝臣听着急促的呼喊声由远及近,最终停在了金銮殿外。

随即,传信兵的声音再次响起,让在场每个人都听清楚了他所说的话。

“青州传信兵请见圣上,有急报上奏!”

片刻后,奔波数日的传信兵进了大殿,整个人气喘吁吁的,呼吸急促,但单膝跪地时,仍旧是挺直脊背,字字铿锵有力。

他从怀中掏出信件来,双手举过头顶,朗声道:“圣上,青州连日暴雨,防洪堤坝坍塌,引发水患,已有上百县镇被毁,有流民散布谣言,哄抢粮食,引百姓恐慌。如今青州百姓流离失所,恳请圣上拨款救灾,庇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