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薄命册(143)+番外
还有精明的书商,通过报社,联系作者,商量出版事宜,当然这些都是瞒着赵太太做的。赵太太虽然觉得近来找儿媳的人变多了,但是到底没想到儿媳要出书了。
顾青心里暗喜,表面上还要装作寻常样子,即使偶尔高兴了,婆婆问起来,也说是“我弟弟来上大学了嘛。”
原主的弟弟读完中学,就没有再读书了,父亲打算早点让自己的儿子学会做生意,弟弟就在家里继承家业了。但是这一次,顾青要让他们来京城,不止弟弟来上大学,父母也过来。原主之所以死后连合适送葬的人都没有,是因为家人都不在国内了。
家乡遭了水灾,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家业毁了大半。父亲听说下南洋能赚大钱,就把剩下的不多的家业换了钱,给京城的女儿发了个电报,就带着家人匆匆跟上同乡下南洋去了。等方淑荷收到电报,知道家人已经离开,她更感觉少了依靠,也有种被家人丢下的感觉,方淑荷误会家人不管她了,心情愈发抑郁了。
后来丈夫再婚,婆婆过世
,世上就只有她一个了,别的亲人都没了,她的身体也越发不好了。
但是顾青知道过程,自然不会误会方家人,这一次,顾青决定动员方家人来京城,起码可以避免水灾毁了多数家业,也不用远赴南洋讨生活。
所以顾青一直写信、寄东西,托同乡带话回去,千万百计让家人来京城。她寄了很多东西回去,每个月赵太太给她的零花钱都用在这上面了。弟弟方书同看了好多京里的书报,还有时兴的东西,就心动了,继承家族生意,怎比得上外面的天大地大,京城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小县城进步太缓慢了。
父亲看了很多的报纸之后,也思想转变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怨自己不许他有出息。于是,就同意了儿子努力去考大学。方书同顺利考上大学后,顾青又开始新一轮游说,一会儿写信说,京城人口多,什么生意都好做得很。一会儿又说,弟弟一人在京城,无人照顾,不如父母都来。
方老爷和方太太从没来过京城,这次也想去见见世面,本来没想常住。但是来了之后,女儿已经给租好了房子,房子离弟弟的神州大学很近。开学前,顾青带着家人四处转,她早就留心好了,故意带着家人往商业区走。方老爷一看那百货大楼的繁华,商业区的热闹,还有外国洋行的气派,一下子就眼睛直了,走不动道了。
这才是大世面呢!
回到住处,方老爷一会儿摇头,一会儿唉声叹气,大家都不惹他,顾青拉住方书同,“别过去,估计老爷子被刺激得不清。让他自己好好想想。”
这期间方家人商量过好多次,最后方老爷打算换个做生意的法子,打算跑南方到京城的生意。虽然这样长途行商也会经常不在家,但是总算是不会常住老家了。终于把一家人忽悠到京城的顾青可算是大功告成。她一高兴,下厨做了一顿饭,一家人吃的头都不抬。
但是母亲放下筷子,“哎!在家里时,你何曾会做这些,想来,做人儿媳妇,也不容易。上次去看望你婆婆,我才知道,锦丰平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呀。”
“他住学校,为了方便上课,他还有研究,要安静。而且,也不是只我一个人住,婆婆和我一起住的。”顾青无所谓地说。
其实家人都知道,赵锦丰出息了,当了大学老师,嫌弃小脚女人,嫌方淑荷没上过女学堂,还裹脚,是个旧式女性。可是这一次来了,父母发现女儿已经没有了旧式女性的外表,弟弟也觉得姐姐很有独立思想了。
但是,为什么这样进步的姐姐,赵
锦丰还是这样嫌弃呢?弟弟方书同就不明白了。方老爷方太太觉得应该跟亲家说说了。虽然女儿一再叮嘱,绝对不要管她夫妻的事情。可是父母看不下去,弟弟也看不下去。
这天,方家人还是又来了,这次为的是方家女被赵家儿郎嫌弃的事情。顾青一再打断他们,不想让他们说话,甚至都开始撵人了,但是娘家人还是把话说完了。
赵太太十分内疚,“我这儿子早就不听我们的了,如今,我丈夫去世,夫死从子,他愈发不听我的了。我若是硬劝,他反而更生气,来得更少了。他也不是对方家有什么不满,就是,不满意包办婚姻,不是他自己自由恋爱。我想他现在还是拧着呢。我希望他自己能想通。”
顾青实在是急了,“你们就别参合了,他讨厌的就是长辈干涉婚姻自由,你们要是去找他,他更讨厌了,觉得我抬出长辈来压他,那就适得其反。倒让我更没面子。强扭的瓜不甜,真的不用这样的。我们之间的问题只能我们自己解决。我挺好的,和婆婆一起住,生活很平静。婆婆待我如同亲女,我没有什么不满。我也不需要丈夫。”
本来赵太太听着前面的话还暖心着,听到最后一句,“不需要丈夫”,就糟心了,看来,儿媳还是心里有怨的。可是,她是真没办法,说一次,儿子就少来一回。故意给她难看。真是,儿大不由娘啊。
顾青送方家人出门,千叮咛、万嘱咐,可别再管她的婚事了。可是,方家人还是憋着气,自家的姑娘哪里不好,而且现在越来越好了,屋子里多少书报,听说还在学洋文呢。赵锦丰倒好,借口工作忙,都不来看看岳父家人,这是彻底不认亲了吗?方家老爷太太不想见赵锦丰,看见他一定生气,就让儿子去同德大学找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