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沙山早月(37)

作者: 境风 阅读记录

段青深大约看穿了他在想什么,笑了笑:“小梁助理,先用手里这个拍,拍完之后去找个焦段360的镜头换上,我爬车顶去看看。”

小梁助理点点头表示明白。

梁愿醒重新去拍贺兰山,天气越来越差,风大,乌云渐低,都不是好兆头——但给了画面很强的压迫感。

很多拍大山的摄影作品都带有压迫感,有大自然倾轧过来的窒息感,也无声俯视众生的肃穆。但此时遥远的贺兰山不是那样,它太远了,可能需要1200定才能看出它是一座石头山,这样远的距离属实不太“压迫”。

它看起来,像在镇守它脚下的土地。

梁愿醒按段青深的意思切换快门时间去拍了几张,他手被风刮得生疼,拍摄效果还不错。拍完抬头,段青深已经爬到吉普车顶,在上边支起三脚架。

“拍好了。”梁愿醒抬头,准备把相机递给他时——

“等一下!”梁愿醒又连着相机收回手,“有鸟!”

段青深蹲在车顶边缘,跟着他一起抬头,说……

“人家是鹰。”

梁愿醒没管,举着个35的镜头咔咔咔一顿加特林式连拍。鹰展着双翼滑翔着,观察着土地上有什么能吃的——在人看来,这里太荒凉,植被稀疏,缺少水源,空气干燥。

但鹰不这么认为。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高楼和柏油马路,也没有纷乱的灯光。这里有吃有喝,天空大地畅所欲为。

纵使环境已经太乱,梁愿醒的镜头还在追它,鹰忽然俯冲,电线杆和广告牌全部入画,梁愿醒还在拍。

导致段青深蹲在车顶朝他笑着:“这么爱打鸟,你该买尼康啊。”

“人家是鹰。”梁愿醒说。

鹰飞远了,拍不到了。

段青深伸手:“给我看看。”

梁愿醒递过去,“徕卡,感动常在!”

“嗯,佳能,喜欢您来。”

第19章

旷野有一种呼啸的静默。那些黑沉沉的云并没有落雨,它们在贺兰山上方示威了一阵子便离开了。

梁愿醒被风刮得没脾气了。他抬头看看车顶的段青深,再扭头,路边是和他们一样自驾的游客,大约是看见国道下边有人爬到车顶拍照,于是自己也开下来一探究竟。

大家都挺专业的,梁愿醒想着。

各种焦段的镜头,相机在三脚架上,一排近十个人,大家或蹲或站,也有个大叔学着段青深爬上车顶,看起来像炮兵连。

远方的野骆驼悠闲地溜达,天边更远的地方有雷声,被风推过来,梁愿醒只听见微弱的嗡鸣。

那就像宇宙中某颗星星发生绚烂的爆炸,但等到光抵达这里,只剩瞬间的明灭。

“怎么样?”梁愿醒问。

“你看看。”段青深把相机取下来,蹲下递给他,然后把三脚架收起来,自己再跳下车。

全画幅相机可以收容进视野中的贺兰山,360mm焦段的镜头足够长,梁愿醒不知道他是怎么拍的……这没法形容,他看着巴掌大的相机屏幕,感觉画面中,黑黢黢的贺兰山和大团的乌云在冷眼对视。

然而又因为这团乌云快飘开了,从云层间隙漏出几缕模糊的光,让画面不至于剑拔弩张。

“怎么样?”换段青深问他了。

“太强了。”梁愿醒说,“山和乌云都很有气势,感觉再靠近点就打起来了。”

“怎么打,云对着山呲水?”

“?”梁愿醒的情绪整段垮掉,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你这嘴,是怎么拍出这种画面的。”

“拍照又不用嘴。”

也合理。没怎么听说拿嘴啃快门的。

段青深见他在往前翻,又说:“慢门噪点挺多的,相机屏幕可能看不出来,我拍了十张左右,后期堆栈一下。”

“明白。”梁愿醒听他说噪点多,于是放大图像,又问,“你ISO开了多高啊?怎么……”

“1200。”

“我说呢。”梁愿醒说,“这乌云里的噪点,满天星似的。”

“你的嘴也没好到哪去。”段青深打趣道。

“没你那么强的攻击力。”梁愿醒实话实说。

阴天慢门ISO又高,那么噪点是难免的,不过后期降噪堆栈可以拯救,并且让它成为一张很棒的作品。

往前十张都是一模一样的照片,这也是段青深为了后期堆栈拍的素材。然而继续往前翻,是一张沙漠公路。

梁愿醒回头看了一眼它,国道307。

“你还拍了国道啊。”梁愿醒说。

“嗯。”段青深踢了下脚边的碎石头,“正好风把沙子吹路上去了。”

风光摄影师嘛。拍风,拍光。

“那我们现在有两张成片了。”梁愿醒说。

“三张。”段青深说,“还有一张你拍的鹰。”

公路上的那滩沙子被一辆辆驶过的车扫去两旁,继续向西行的路上梁愿醒连导航都不听了,跟着前面的吉普,脑子里在预设着晚上怎么修图调色。

从阿拉善左旗到右旗之间几乎都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地界,从地图上能搜索到加油站,但早些时候,早餐店的老板告诉他们,国道中途的加油站未必会开。不过也不要紧,老板也说,沿途的修车店或钣金店里有的会卖桶油。

当然梁愿醒和段青深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左不过就是摩托车燃油耗尽,最后用拖车绳拴着摩托一路拉去右旗。

不过幸运的是,这阵子还在国庆假期的余波中,有两个加油站都开着,还碰见了当地人临时搭起的可移动的铁皮房,卖点方便面什么的。

梁愿醒吃的是香辣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