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安(183)+番外
这样一来,恐怕是天神下凡,怕才能救的了皇帝的。
太子穆乐宸显然是不想此刻登基,但他自然不能没脑子般的直接说出来,他只得斟酌着缓缓开口,“父皇虽未苏醒,但圣旨所载,孤代为监国。然登基之事,各位心中应有分寸。”
抛个问题出去,让这些臣子来议。
谁说到了他想说的点,再施以赞同便够了。
礼部尚书顾衡率先出列,拱手一礼,语气稳重:“殿下,臣以为,陛下既有旨命,让殿下监国,已足以□□朝局。登基乃国之大礼,若仓促而行,恐为天下所诟,不宜急行。”
顾衡的话音刚落,吏部尚书张曜立刻站出,眉头一挑,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满:“顾尚书,礼制固然重要,但若拖延不决,恐致朝局混乱。太子年幼,若无皇位加持,何以令天下信服?”
太子可是他们世家的人,而且又是为品行端正的储君,如何坐不得高位。
天知道自阮相出事以来,外界的猜测让他们这些世家子弟受了多少白眼冷待,他们自然也是想重现世家往日的荣光的。
刑部尚书邓驭紧随其后,抚须附和道:“张尚书所言极是。如今正是危急关头,北境虽捷,朝中却不可久悬而乱。登基一事,既能安抚民心,又可巩固朝纲。”
“可陛下尚在!”顾衡微微抬高语调,目光凌厉地扫过张曜与邓驭,“登基乃天命所授,非人力可夺。若今日因局势仓促而破礼制,他日陛下苏醒,该当如何交代?”
“顾衡!”张曜目光一冷,语气中透出几分讥讽,“你这话倒说得轻巧,难不成你能保证陛下何时醒转?若朝局因此延误,你又可担保无虞?”
“我担保不了天下,但能担保礼制。”顾衡毫不退让,声音铿锵,“礼制若失,天下必乱。此时太子监国,便已足以稳固局面!”
殿内争论愈演愈烈,两派争执不下,站在一旁的镇北王沉声开口:“诸位都言之有理,但陛下重伤昏迷,朝局岌岌可危。若无皇帝之名,难以镇服群臣。本王以为,应速定登基之事,以安天下。”
其实谁登基、登不登基于他而言没什么区别,他此刻只想快点完成皇兄的交代回府去陪妻子。
妻子近来嗜酸得很,希望这群人讨论完了以后,他还赶得上去买樊楼的酸梅果子。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礼部尚书顾衡猛然转头,目光冷冷锁定镇北王:“王爷此言,是否已违圣旨之意?”
镇北王面无表情,淡然回应:“顾衡,若要稳朝局,当以天下为重。陛下重伤在榻,生死未卜,太子登基乃势在必行。此时拖延,只会贻误时机。”
他也不是完全瞎扯,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且皇兄的意思显然也是不想活了,让太子赶紧登基。
赶紧登基也好,他也好屁颠屁颠收拾干净麻溜的跑回北境去。
这京城里头乌烟瘴气的,家里那位可是抱怨许久了。
皇帝亲信能站在世家这一边,自然是天大的好处。
张曜自然不会放过此机,故也连声附和:“王爷所言极是!若因礼制而束手束脚,岂不是因小失大?”
顾衡气得冷笑一声:“王爷真是为天下着想?还是因私心作祟?莫非……是因当年陛下险些迎娶镇北王妃之事,王爷心有不满,才有今日之举?”
此言如针,殿内顿时一片死寂。
嘶……
这礼部尚书不是老糊涂了吧?
这件事情现在压根没有人敢提,就算是不小心提及了,也会很快被掩盖过去。
天爷呀,这件事可是涉及了眼下最尊贵的人,谁敢多言半句,可不都是一个死字。
听了这话,镇北王面上显然绷不住了,他眉头一皱,目光一沉,语气冷厉:“顾衡,你敢质疑本王的忠心?”
顾衡不慌不忙,目光坚定:“王爷,若您心中无愧,又何需动怒?”
两人正僵持不下,忽然有内侍快步入殿,单膝跪地禀报:“启禀殿下,英国公霍若宁与定国公温玉凯旋回京,现已入宫!”
此话一出,殿内不乏有人松了口气。
还好英国公来得及时,要是一会子镇北王拿刀架在礼部尚书脖子上,他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劝呢。
“英国公回京了?”有人低声议论,“他可是兵部尚书,想必也能为此事定个章程。”
“若英国公支持太子殿下登基,此事便无可争议。”
“也未必,英国公与礼部尚书一向交好,或许未必支持。”
殿内众说纷纭。穆乐宸眉头微蹙,抬手示意安静,随即淡然吩咐:“传英国公与定国公入殿。”
-
片刻后,殿门缓缓开启,霍若宁与温玉一前一后步入大殿。
二人齐齐拱手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穆乐宸颔首道:“二位辛苦,北境大捷,是我朝之幸。今日殿中正议孤是否登基之事,二位有何高见?”
耍滑头这个招数,当然是百试不厌。
穆乐宸坚定的相信,这两位重臣能说出他想听的话。
温玉沉稳答道:“殿下,北境虽平,但民心未安。登基之事,臣以为应从长计议,以保礼制为重。”
霍若宁稍稍抬头,目光扫过满堂臣子,最后落在穆乐宸身上,语气沉稳却透着坚决:“殿下,臣与定国公所见略同。陛下虽未苏醒,但圣旨所载明白无误。此时急于登基,恐落下不合礼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