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安(195)+番外
穆靖南见状,唇角也扬起了一丝笑意,他轻轻抬手为她理顺垂落在脸颊旁的发丝,而后缓缓靠近,在她唇上落下一个温柔而缠绵的吻。
这一吻,将所有的爱意与承诺都化作了无声的诉说。
窗外,晨光大盛,鸟鸣声渐渐响起。那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两人相依的身影上,为这个早春的清晨添了一份静谧与温暖。
此后,无论前路如何波折,他们终将并肩而行,共赴风雨,共沐晨光。
-
太极殿外,群臣三三两两低声议论,虽未到上朝时分,却已人心浮动。
皇帝醒了,太子自然就登不了基,朝堂里面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是正常的。
“听闻昨夜坤宁宫内传来消息,圣上和娘娘皆已醒转。”户部尚书李远思低声说道,目光中掩不住几分欣慰,“连陛下都能撑过此劫,实是上天佑护。”
站在一旁的刑部尚书邓驭沉稳颔首:“这段日子,皇后娘娘殚精竭虑,力排众议,太子监国也算有条不紊。如今圣上醒来,局势当能更加稳固。”
吏部尚书张曜站在稍远处,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却在瞬间收敛,换上恭谨的表情:“陛下当真是福泽深厚,能熬过如此难关。只是圣上病体初愈,不知何时能够处理朝中大事?”
大理寺卿兰青何走近一步,语气淡然却不失威严:“张尚书此言未免多虑。圣上甫醒,仍需静养。至于朝中事宜,太子殿下已然驾轻就熟,难道还有不妥之处?”
张曜闻言,只得干笑一声,低头不语。
是没有什么不妥,要是太子能早点登基,可就更妥了。
谁知道眼下皇帝醒来还会不会像以前一样针对他们世家,要真是如此,他干脆也早早乞骸骨辞官回家去,总比像先帝的户部尚书顾未浅那般被冤枉至死。
议论间,镇北王自殿外迈入,步履坚定,环顾群臣后朗声道:“诸位大人无需过多猜测。昨夜陛下和皇后已传旨,表明当下太子监国摄政无误,朝中事务皆按既定安排处置,不得生变。”
他是知道内情的那一个人,自然没有别人焦急。
何况,某些人也忒傻了。
且瞅瞅自家皇兄守在皇嫂榻前的那个傻样,他哪里还真会舍得回来料理这些朝政的事情。
撂担子不干的事情皇兄也不是第一次做,早在太子时期…..皇兄就为了陪皇嫂去苏州游玩扔了许多奏折给他,如今看来嘛……
那些好东西怕都得是小太子和阮相爷的事儿咯。
谁让他们的皇帝爷是个不慕权势的主呢。
心头是这么想,他却也还是要说些冠冕堂皇的话的。
故而此言一出,满殿静默片刻,随即有人低声附和:“看来陛下虽卧病,仍旧心系江山社稷,太子又得陛下信任,朝中自是安然无忧。”
-
晨光洒满大梁的街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条消息悄然蔓延开来:圣上和皇后娘娘皆已醒转。
茶坊内,几个老者围坐一团,热切地议论着。
“今日圣旨都传到了咱城南,圣上病体虽未全愈,可总算醒了。听闻皇后娘娘日夜不离,守在榻前,为陛下煎药喂汤,甚至累得几次昏倒,这才把陛下从鬼门关拉回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茶客捋着胡子,感慨不已。
“是啊,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旁边一个中年商人连连点头,“皇后娘娘贤德深情,我还听说太子年纪虽小,但因从小受陛下和娘娘亲自教导,竟能将朝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有这样的储君,真是咱们大渊的福气!”
坐在一旁卖竹编的老汉低声插话:“阮丞相可是忠臣呐!圣上卧病这么久,丞相一直与太子殿下齐心协力维持朝局。你们看看,多少次有传言说阮家可能趁机夺权,可结果呢?阮丞相连奏章都全是为江山请命,实在是忠心耿耿!”
“这叫家教好啊!阮家出过多少清正廉洁的官员,丞相为国操劳,太尉护国疆域,连这皇后娘娘也能如此情深义重。难怪圣上待她这般独一无二。”一位戴斗笠的书生摇着折扇轻声说道,语气中满是敬意。
“……”
街头巷尾,处处传颂着帝后情深的佳话,连小商贩们也忍不住附和几句:“有这样的陛下和皇后,咱大梁可真是有福气。”
而那些先前心怀疑虑的人,此刻也不得不承认:阮家确实清正无瑕,皇后娘娘的贤德更是无可挑剔。有了这对帝后在,天下百姓还能不安心?
而随着消息传遍民间,京城甚至出现了一首民谣:
“圣上病愈,天光初升,
阮家贤女,扶国安君。
情深义重,并肩为民,
帝后同心,福泽乾坤。”
这首歌谣渐渐传入乡间,成为孩童们口中念唱的佳话。
清晨的阳光洒满街市,百姓们依旧忙碌着自己的生计,但心中却多了一分笃定:
这江山,这朝堂,有这样的帝后,未来定然更加安稳明朗。
第100章 初见 他倒是比齐王和太子有意思许多。……
风雪渐盛, 竹林间寂静无声,只有雪花簌簌落下的轻响。阮如安立于雪地,手扶披风,望着远处被白雪覆盖的山景, 低声吟诵:
“隔牖风惊竹, 开门雪满山。清景明朝见, 何似此宵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