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安(65)+番外
“这年宴没个几日的,贤妃又忙着那头,长安那么多适龄贵女,要我一人操持,哪里应付的过来,自然只能劳动劳动你了。”
阮如安素来喜欢和聪明人相处。
谢淑妃就是这一类人。
说话间,谢淑妃已大概懂了皇帝的意思。
毕竟眼下那些个天子近臣里头,适龄又还未娶妻的,怕是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她搜罗了遍晓得的人选,遂微勾起嘴角,笑道:“妹妹有一人选,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毕竟是给霍若宁——这个皇后曾经定过亲的郎君选妻子,谢淑妃就算有心给建议,却也要先试探一番皇后的态度。
换句话说,虽然她们这些世家子大多不是什么沉溺于情情爱爱的,可人家霍、阮两族的交情摆在那里,就算做不成夫妻,也都能算得上兄妹的。
且是十分亲近的兄妹。
眼下两家的长者亡的亡、落罪的落罪,她要给当兄长的挑正妻,难道还不该过问一番人家妹妹不成?
阮如安自是明了谢淑妃的意思,她略略颔首,直言道:“不必顾忌,你只说便是。”
“户部侍郎李远思李大人。”谢淑妃这才接了话。
对于这个人,阮如安是有些印象的。
他原是大渊首富江南李氏子,后来入朝为官,后无靠山,不过是能力卓越,如今不过二十来岁,已官居正四品。
既是才二十来岁,哪里来的适婚女儿?
阮如安复问道:“是他义女?”
“非也。”谢淑妃摇摇头,缓声道:“李侍郎有位同胞妹妹。”
可兄弟姊妹,到底没有亲生子女来得亲近。
将来若得居心不轨之人从中作梗,为名为利,李侍郎未必肯愿意为了一个妹妹舍弃自己飞黄腾达的光明前路。
闻言,阮如安敛了敛眸色,似在思虑此事的可行性。
谢淑妃见此,忙解释道:“李侍郎年幼丧父,青年丧母,唯留下兄妹二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更巧的是,多年前,英国公领旨去往南境时,途径江南,遇了水洪,还是那位李姑娘出手救了性命。”
谢淑妃那头消息灵通,阮如安也不觉奇怪,她听了这桩,来了兴致,颇有意趣道:“哦?竟这样巧了?”
“正是呢。”
谢淑妃见阮如安并无半点排斥之色,便说的更放心了些,“那位李姑娘虽出生商贾,但到底有个做侍郎的兄长,虽不说如何尊贵,但也总比其他什么皇亲国戚强。”
话外之意,那些个皇亲国戚里头,有哪些为穆靖南做事,可是说不清的。
听罢,阮如安也觉得此人甚是合适。
可也不能乱点谱,万一人家早有心上人了怎么办。
思忖片刻,阮如安高声唤了冬儿来。
“近来御花园的腊梅开的极好,本宫欲邀六部大人家中女眷入宫同赏,你去拟了旨意,一会子呈去中书省罢。”
六部里头,能称得上要紧的,也就几个尚书和侍郎。
这其中,有女儿姊妹的不在少数。
可尚且还未出阁的,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几位了。
趁着此次机会好好询问一番,再顺道给镇北王挑几个侧妃侍妾才好的。
这样想着,阮如安意味不明的笑着,她慢吞吞端起茶盏,微抿一口。
穆靖南登基的第一个年宴,定会格外“热闹”。
第35章 傲骨 “娘娘身为六宫之主,却更是阮氏……
小福子的动作的确很快, 宫门阖关之时,他踏着暮色回了坤宁宫。
“娘娘,主子传话来说,让您不必忧心, 赐婚一事, 他自有对策。”
小福子半跪在地上, 一字不落的重复着霍若宁的话, “主子还说, 今日早朝后, 白祭酒以商议推行新教制求见了陛下。”
闻言, 阮如安眸色渐深。
国子监祭酒, 白暨。
清流能有如今之势,且看程太尉和吴尚书那点子手段便知了, 他们背后必然还有更为要紧又更为机敏的人,暗自支撑着摇摇欲坠又总能逢凶化吉的清流一党。
不过嘛……那白暨原先安安静静待在国子监祭酒这个闲职上那么多年, 也没见急成这样。
多半是眼瞧着程太尉和吴尚书都不禁用了, 他这个“幕后人”终于打算亲自出手了。
但霍若宁既能知道白暨去见了皇帝,难道是在太极殿也安插了人手?
虽说他要真能安插得进去, 于如今的他们而言的确也有很多助力。
可天下没有永远的同盟。
他们现在不过是因着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揪扯, 为了世家、他们尚且还能和和气气暗中筹谋。
可若来日,霍若宁要是生出对大渊不利的心思, 那太极殿里那些人手的作用,可就微妙起来了。
虽说霍若宁也不是这么个人, 但当初她选中穆靖南的时候, 也没想到会闹出眼下那么一遭。
故而,有些许事还是该未雨绸缪的好。
想到这里,阮如安又起了几分试探的心思, “他们说了什么,你家主子可晓得?”
听罢,小福子未曾犹豫,直言道:“白祭酒是在朝上提起此事的,主子便也是在那时候听闻的。”
“娘娘若需要主子往太极宫里安插人手,奴才自会传话。”小福子顿了顿,复斟酌道:“可主子未必……”
他想说太极殿里三层外三层皆是皇帝的眼线,固若金汤,霍若宁不一定安插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