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冲喜之后(209)CP

作者: 封十一 阅读记录

而且他家本来就是当地乡绅,如今这安源县,除了县令大人以外,那就是他家说的算。

一天夜里,他喝去花楼喝酒,突然听说有大量难民聚集在城门口,他便起了兴致非要去城门口看看灾民长什么样。

于是大晚上,安源县城门楼上点燃了火把,几个衣着富贵的公子怀里搂着姑娘,嬉笑着看向下面狼狈不堪且饥寒交迫的灾民。

他们甚至如同逗狗似的,让人往城墙下面仍鸡腿,然后笑着看着下面的饥民疯抢。

于是,就在那天半夜,疯狂的饥民们闯入了安源县,闯入了安源县衙,一切都乱套了。

等顺宁府的知府刚给向朝廷上报灾情,转头就被人通知民变的事。

顺宁知府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面如死灰的跌坐在地,他闭上眼睛,长叹一声。

完了,一切都完了。

自己治下区域发生这种事,他这个做知府的肯定跑不了。

又半个月朝廷赈灾的队伍终于来了。

宁化府和广平府紧挨着受灾严重的顺宁府。宁隆县距离发生小规模民变的安源县并不是太远,一个人只要快马加鞭赶三天路就能从安源县赶到宁隆县。

所以前来赈灾的官员提前在看见宁隆县的地理位置以后,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而且,距离灾情的事已经发生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了,他这个赈灾的官员一点宁隆县消息也没听到。

从顺宁府往宁隆县赶路的途中,他们明显发现了流民行走的痕迹。看着那些痕迹,官员心底发沉,他已经能想象的宁隆县是什么场景了。

但当赈灾的官员亲自到了这里,并看见宁隆县城外那井然有序的赈灾队伍时,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都名字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呈上了上京城最宏伟建筑里的桌子上。

嘉隆帝拿起桌子上的一个特殊奏章看了起来,突然他好像看见了什么奇怪又让他感到新奇的事。

“契弟?有意思。一个农家子出身的秀才,一个被家里卖过去冲喜的男妻。做的的确不错。可惜啊,在等等吧。”

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的名字被朱红色的笔圈起来。

又一晃大半个月过去,天气彻底转凉。

顾文承和姜余本来就是九月中旬农假时回来的,如今在家过了这么久,一晃就到了快过年的时候。

于是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也不去府城了,直接在家过了这么年再去。

自从赈灾的队伍到了以后,灾民就由赈灾官员全部接手,灾民的事情很快安慰下来。

顾文承还听说发生水灾的顺宁府是由从一品大员吏部尚书前去主持大局,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和户部士郎在旁协助。

顾文承还感叹了一句,虽然赈灾队伍来的慢,不过队伍一旦执行起来不管是行动还是力度,都挺大的。

不过,这些都与他和姜余没关系,而且他们想插手,也插不上。

事态平稳之后李老板就辞别了顾家人回乡去了,他失踪了这么久,恐怕家里人早就急坏了。

长坪村的顾家人开始热火朝天的在顾家祠堂做糖。

今年的甜菜收成依旧不错,因为甜菜做糖的事情被泄露,今年就连村里其他户也有种植甜菜的。

关于做糖事情泄露的的事姜余没有细问,但是他也知道顾大伯作为顾家的族长他一定不会放任这种事的发生不管的。

不过索性他们有固定的销糖渠道,周家父子那边还在收着糖,他们顾家人做出来的糖也不怕卖不出去。

越是做生意,姜余就越能体会文承哥之前说的卖货销路的重要性,你手里的东西再好,若是卖不出去那就跟破烂没什么区别。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可以带来很大的便利和稳定的收入。

今天顾母炖了些肉,让姜余分别给大伯和二伯家送过去一些。

二伯家离得近姜余先去送,等去大伯家的时候就见大伯家中坐着不少同村的人。

“大伯母,这是我娘炖的肉,让我给您拿过来一些。”

此时一个大婶看见姜余,突然站起来道:“小余不是一直在外面做生意吗?你们祠堂做糖的生意,你是不是也懂呀。”

大伯母金氏一听就皱起眉头,“小余的生意在府城,他管府城的生意已经够忙了哪里还顾得上祠堂卖糖的事。你们先在这坐会,我家老顾一会儿就回来。”

说完金氏看向姜余,“我这边正好有东西要给你,小余你和我一块去拿。”

说着金氏就带着姜余去了一边的偏屋。

姜余道:“他们这是……”

金氏从一个麻袋里倒一些炒熟的花生到一个编的柳条挎篮里。

“那几个是今年在村里种甜菜根的人家。当时见咱们做糖卖了钱,就开始跟着种甜菜。可是糖那有那么容易做出来,如今他们做出来糖后不好卖,甜菜也都屯在家里。这不,今天来这边找你大伯,想问问你大伯咱们祠堂收不收他们做的糖。”

金氏说这话的时候也觉得好笑,“他们前头打着抢咱们的生意的主意,如今自己做的糖卖不出去,竟想让咱们帮他们卖糖。”

姜余听到大伯母说这话,想了想道:“糖的确不能随便收,因为咱们不知道他们的糖和咱们的糖品质是不是一样。若是咱们贸然收了他们的糖,万一他们的糖质量不好,到时候毁的就是咱们在周老板哪里好不容易打下的口碑。”

金氏听到姜余说的话,她直接一拍大腿,“可不是嘛,就是这个理。就刚刚和你说话的那个陈婶子,她今天带过来的糖,颜色都和咱们做出来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