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冲喜之后(251)CP

作者: 封十一 阅读记录

当天晚上,几家前来顾家赔礼道歉的管事,还没进门就被告知顾家不见客,而通知他们的人竟然是刘府的下人。

刘府是什么人家,刘家世代为官,刘岳大人如今年过七旬,两朝元老,依旧受皇帝信任。如今刘岳大人加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成内阁首辅,位极人臣。

刘嵩,刘岳之弟,虽如今辞官,但是印象力依旧不可估量,如今在东林书院做山长,教人无数。

更别如今刘家子弟再朝为官者不在少数。这样的人家,就连勋贵都不敢轻易惹。

紧接着他们就被告知,顾大人的夫郎,竟然是刘嵩刘山长的妻子,方老夫人的义子。

第120章 斥责(捉虫)

上京城,顾家小院。

方老夫人和姜余两个人坐在屋里说话,顾文承和刘嵩在外书房。

方老夫人气的骂那些人,“别听那群人咬舌根,他们也只敢在背后胡乱说话,若是闹到你跟前,只管来我这边告状,我倒是看看谁敢欺负我干儿子。”

姜余鼻尖酸酸的,“知道了,.娘。”

“唉。”老老夫人看着乖乖巧巧的姜余,眼眶也有些发热。

这边母子二人在亲亲热热的说话,另一边外书房的气氛却很严肃。

刘嵩叹了一口气,“这是对东林书院不满啊。”

顾文承坐在老师对面的矮桌上,给老师倒茶,“这次在背后议论的是些老牌勋贵子弟,但是正是从这些人嘴里说出来的话,才更让学生不安。”

刘嵩脸上的表情严肃。

顾文承继续道:“老师在东林书院安心教书,本意是教书育人,想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结果那些人却背地里说老师结党营私,甚至在朝堂上还隐隐影响到了刘阁老。年底内阁盘账的时候,吏部的王大人还特意把这件事拿到台面上讲,被刘阁老三言两语打发了。”

刘嵩一吹胡子,“王江河那个老王八蛋,就是喜欢瞎给人扣帽子。”

顾文承道:“学生本就是东林书院出来的,这次有人在背后议论学生,其实我不是很惊讶,但是他们竟然在背后议论小余。”

顾文承当场给刘嵩表演了一个什么叫背后议论自己没事,议论小余他分分钟暴怒给别人看。

刘嵩:……

顾文承一脸愤怒,“小余多好的人,年纪小小就跟了我,这些年做生意又是受苦又是受累的。他们贬低我也就罢了,非得把清清白白的小余拉出来议论,这事学生忍不了。”

刘嵩简直无语了,他拍着桌子道:“什么叫议论你也没事!我问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顾文承回答:“这句话出自《论语》圣人着重强调声望和名誉很重要,好的声望和名誉可以带来崇高的地位,和众多朋友的信任。”

刘嵩恨铁不成钢,“圣人之言犹在耳,名声对于一个文人是多么重要的事,难道你要忘了吗?”

顾文承叹一口气,从椅子上站起来,其实行叩拜礼对坐在首位的刘嵩。

“既然老师心中也是这般想的。那今天,学生跪求老师出山。”

书房里顿时一片寂静,只有一旁火炉上烧的小水壶中水汽顶壶盖的声音。

刘嵩目光灼灼的看向顾文承,“你刚刚说什么?”

顾文承跪在地上,脊背挺的笔直。

“学生跪求老师出山。”

刘嵩声音平静的问:“这是你的主意,还是上面的意思?”

顾文承抬头看向刘嵩那如鹰般的眼眸,“二者皆有。翰林院放年假的前一日,圣上来翰林院视察,路过学生时问了一声老师身体如何。”

刘嵩听到顾文承这句话后,整个人有一瞬间的恍惚,他坐在椅子上良久后才对顾文承道:“起来吧。”

顾文承直接从地上站起来,“如今陛下要开海运,预设四个口岸分别是穗城、怀恩、明州,郁州四处。

但从上年开始,朝廷上下许多大臣反对次政,其中竟然有人上书谏言反对的理由是,他认为外有倭寇作祟,若是朝廷开设港口,必然要训练水军,训练水军就是加重税收,此事得不偿失。”

刘嵩下意识想点点头,他认为此时谏言说的挺对的,开设港口就得训练水军,北方的靼子还在虎视眈眈,虽然前些年朝廷打了胜仗,但是历朝历代,北方的威胁总是源源不断。

朝廷赋税从先帝开始改税发后,就变得清晰明了,此时若是贸然加设水军,岂不是加重朝廷的负担?而且水上能有什么收益?

就在这事刘嵩突然听到顾文承铿锵有力的一句。

“简直是一派胡言。”

刘嵩:……怎么就一派胡言了?对方说的都是大实话啊。

顾文承从一旁拿出一张画卷出来,打开画卷,上面的图画徐徐飘出。

在看见那上面画的地图后,刘山长一下就被镇住了,如此清晰且形象的舆图,简直是闻所未闻。

这张舆图当然是顾文承自己画的,自从他到了翰林院后可不只是修书去了。

顾文承指着舆图道:“海运可拓宽更广阔的贸易路线,使贸易不在局限于陆地,设立海运司,采取恰当策略海路贸易,以明州、穗州等港口为起点,可以向这几个国家出口商品,若是咱们能保证航路的稳定,使过往的商船无海寇的侵扰,完全可以收取民间船只的费用,在前期的时候整个海运司就能完成自收自支,后期还可以产生税收。

因此,学生认为设置海运司可使朝廷税收增加,同时还可以对外贸易、沿海贸易和船政渔政、对接朝贡使臣、缉私和海防等全部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