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冲喜之后(257)CP

作者: 封十一 阅读记录

顾文承对姜余解释道,“盐,白醋,白酒都是用来杀菌的,接下来静置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顾文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纱制帕子,用帕子把蘑菇包裹住,再用一个干净的刷碗刷锅的小高粱扫帚,沾取少量的混合溶液,把液体均匀的挥洒在包裹住蘑菇的帕子上。

顾文承道:“这帕子不能太湿,表面微微湿润便可,然后再往外包裹一层油纸。因为包裹蘑菇的帕子上有水,蘑菇整体处于潮湿的环境,这样储存的蘑菇不仅不会腐烂,还会适度生长,从而达到延长保鲜的目的。”

姜余惊讶的看着面前被包裹严严实实的蘑菇,突然脑子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之前姜余就发现,像是蘑菇这种在长坪村很常见的食材,到了宁化府和上京城以后身价直接翻了几倍。

被那些老饕们称为“山珍海味”中的“山珍”指的就是菌菇。

就比如黑木耳和蘑菇,在他们村里旁边的山上不能说是随便就能采到,但也能说是很常见,以前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去山上采蘑菇。

在宁隆县,如河渠、河沟、溪流附近的杨树、柳树等树木上‌都会生长很多蘑菇。

很多人都会爬到树上去采,有时候运气好了,一颗树上能采小半筐的蘑菇,但是蘑菇保鲜时间短,摘下三天后就会坏。

因此,蘑菇的这种特殊性,也就导致上京这边蘑菇价格很贵,尤其那些大酒楼里的黑木耳和蘑菇,酒楼收购价格极高。

姜余想着如今正是山里的木耳和蘑菇成熟的时候,若是自己去收蘑菇和木耳,再拿到上京城来卖,岂不是能赚不少钱。

而且,文承哥说,这样保存蘑菇至少可以保存一个月,从宁隆县到上京,要是快些,水路走十天加上路陆走一天,一共十一天便可以从宁隆县抵达上京城,所以在理论上,完全把蘑菇可以运过来。

而且,后天兴旺叔会再次带人回宁隆县拉糖,自己可以趁这个时候带一批蘑菇回来。

姜余当天晚上就和顾文承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道:“如今卤肉铺子有禾姐儿和江朱管着,饸烙面摊有郭山,肥皂铺子有文华、文渊和周航。他们几个干的都不错,我跟着兴旺叔回一趟宁隆县,一个月肯定就回来了。”

顾文承微微皱眉,“这也太辛苦了。”

姜余摇摇头,“我不辛苦啊。我一想到能赚好多钱,就不感觉辛苦了。”

顾文承揽住姜余的肩膀,把头放在姜余颈肩,“可以这样的话你就得出去一个月,我一个月都见不到你。”

姜余听着顾文承的话,心里顿时生出一股不舍,紧接着他就听到顾文承道。

“这段时间茁哥儿一直跟在你身边,我和你相处的时间,都没那小子和你相处的时间长,这次你出门不能带他。”

姜余听到后失笑,“这次返程肯定会很辛苦,茁哥儿年幼,我不会带他的。”

听到姜余这么说,顾文承满意了。

顾文承道:“从理论上讲,我刚刚用来保存蘑菇的办法的确没错,但是运输途中若是想更好的保存,还需低温环境。”

顾文承想了想,就站起来走到书桌前,把一张宣纸平扑在桌面上,拿起铅笔开始画图。

很快顾文承便画好了,顾文承道:“这是我改良的盒子你看看。这大盒子高半三十寸,宽三十寸,长四十寸。分别有五层,每层高六寸,除去底层其他四层并不是木板,而是木条。”

说着顾文承就指向向另一张图,他为了姜余能看的更清晰,特意把其中一层木盒单独画了出来。

姜余微微一愣,又联想到刚刚顾文承说的低温保存,又联想到上京城的夏天街上会卖冷饮子,他之前夏天的时候就听文承哥提过,那些冷饮子都是用硝石制冰得来了的。

姜余突然恍然大悟,快速道:“我们可以在底层用硝石制冰来制作冷水,把包好的蘑菇放在上面四层。这样冷气就会顺着上面四层木条的空隙充斥整个箱子。这样整个箱子就会处于低温状态,蘑菇就能保鲜更久。”

跟着顾文承时间长了,姜余渐渐学会了顾文承常说的一些词语。

而且姜余知道有些大户人家会在家里准备冰窖,夏天的时候还会把新鲜水果蔬菜储存在冰窖里,这样储存时间会更久。

顾文承点头:“没错,就是这样做。”

姜余眼睛亮晶晶,“还能这样,竟然还能这样做,真的太厉害了。”

顾文承微微一笑,“相公厉害吧?”

姜余重重点头,“厉害。”

顾文承轻咳一声,指了指自己一侧的脸颊,“那奖励呢?”

姜余有些羞涩,但是还是抬起头,踮起脚尖。

就在姜余即将接触顾文承脸颊的那一瞬间,顾文承瞬间偏头。

姜余感觉到了嘴边的触感,顿时睁大眼睛,想要后退。

但是顾文承却先一步伸手,紧紧环住姜余的脊背。

顾文承给姜余一种强势又霸道的感觉,这让姜余顿时有几分腿软。

片刻后,姜余气喘吁吁的站在那里,抿了抿嘴,眼角和脸颊处微红。

姜余皱皱眉,感觉自己脊背上的力道有些往下走的趋势。

“太用力了。”

顾文承感受着手中浑圆那紧致又有弹性的触感。

“疼吗?”

姜余摇摇头,身体下意识往前面缩了缩。

顾文承低笑两声,姜余抬头如同小鸡啄米一般亲几下对方的下巴。

深夜,就在姜余半梦半醒之际,他再次听到顾文承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