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应未眠(67)
从出生那刻时,他们便已注定了失败。
李风华见他迟迟没说话,问:“太尉可是有什么顾虑?”
高盛摇头:“没有,你们都尽早回去休息吧。”
“是。”
两人才欲退下,高盛突然道:“皇宫的火灭了没?”
李风华回答:“今日下午灭了,但没能救回多少,该烧的都烧了。”
“既如此,是不是该迁都了?”高盛问。
李风华与苏检对视一眼,又沉吟片刻,李风华道:“属下觉得可行。”
“那你们就回去各自想想这事,确定了,就在朝会时提出。”高盛说着进了房间。
连续两天不睡,司妤几乎就要熬不住了,一回房就睡死在了床上。
直到第二天中午她才醒来,李嬷嬷告诉她,外面有宫中逃出的宫女和太监找,她马上召见,这才见到如缨如绵两人,还有赵良。
如绵是与她一起行刺高盛的,后来她被卢慈带走,便再也不知她的消息,没想到她还活着。
如绵告诉她,当日行刺的五人里,有两人被水冲走找不到了,还有包括她在的三人则活了下来,成功回了宫中,但包括漪兰殿的许多人都在皇宫起火那一晚失散了,也许是被黄承训的人杀了,也许是拿着财物逃了,最后能找过来的只有他们三人。
司妤既欣喜又哀痛,让他们留下好好休息。
她梳洗好,用过饭,高盛便来了。
一听说他来,她就打起精神去了明间,召他来见。
高盛一副悠闲模样,并不像是来吵架的,司妤心中觉得奇怪,却也暗自警惕。
她端正坐着,问:“不知太尉到此有何事?”
高盛回答:“臣回去再三考虑,觉得封欧阳策等人为亭侯虽有些荒谬,但毕竟是皇上允诺,确实也不好失信,公主意欲封赏也在理。臣今日也去见了皇上,见皇上屈居于那小小一间卧室中,身边侍候不过三四人,实在凄苦。
“可宫室已被烧毁,京中钱粮财宝也都被黄承训等人搜刮干净,一同带走了,臣想,是不是迁都去西昌呢,那里本就有旧时行宫,修葺一番,总比在这儿好。”
司妤听明白了,他是要作交易。
用薛迈等人的封赏,来换迁都去西昌,如果她不同意迁都,他也不会同意封赏。
他可真是会打算盘!
迁都去西昌无疑就是去了高盛的老家,这对皇室是大大的威胁,也许将来再也除不掉高盛便是这步棋错。
但迁都也有好处,宫室烧毁了是一样,二是西昌处于北方要塞,易守难攻,若在乱世,在西昌建都是最好的。
“就算迁都,也未必要迁去西昌,我看通州也不错,且那里土地肥沃,粮食富足,去了通州,便再不愁粮食。”司妤说。
高盛反对:“公主去读几本兵书便知道通州有多难守,南方的余遂等人只要拿下了夔州,便能势如破竹,一路攻来通州,到时候有多少粮食都成了别人的米仓。”
“西昌确实能守南边的敌军,若是有北方的突厥人呢?”司妤反问,随后道:“兵书我读过,怕是还比太尉读得多呢。”
高盛听出来她在讽刺他读书少,一时心中郁闷,看见面前摆着的茶盏,开口道:“大热的天,谁喝得进茶?你们——”
他看向外面侍候的人:“还不快去给公主端盘瓜果来,公主最爱葡萄。”
一边说着,他一边将一条腿放到了椅子上,目光挑衅看着她,非常没有坐相,也非常无礼。
司妤知道他在故意侮辱自己,也在气自己,她知道自己不能上当,却还是气得红了脸,连连深吸气。
下面人不知情,连忙去端来两盘紫葡萄,一盘放在司妤面前,一盘放在高盛面前。
高盛放了一颗在嘴里,和她道:“公主不尝尝?比上次的甜,但少了几分特殊的味道。”
司妤气极地一拍桌子,从椅子上起身:“太尉这么喜欢吃就带回去吃吧,我累了,你且退下。”
高盛一边将腿放下,一边端起了葡萄,和她道:“行,那迁都之事,公主再好好想想。”说着得意洋洋退下。
司妤看着面前的葡萄,第一次控制不住怒火,将盘子掀在了地上。
此后,两人再未见面。
第二日的朝会如期开始,高盛提出迁都西昌,司妤要从长计议;司妤要封赏薛迈等十多人,高盛则一一反对,认为他们只能算功过相抵,不处置已是天恩浩荡,再谈封赏,则是寒了无数忠贞将士的心。
两人如此意见不和,朝会到最终也没有结果,只能容后再议。
这日朝会结束,司妤与高盛都是黑着脸离开,似乎连表面和气都快维持不下去了。
从议事厅去往后院,司妤在前面走,陈滔从后边过来,与高盛道:“太尉,有一事容禀。”
“说。”高盛一边回着一边往前走,语气不太好。
陈滔道:“安朝烈宅子被查抄了,里面余众都细细查问,有一名女子,是安朝烈从江浙寻来的美人,不愿离去。”
“不愿离去你们收了不就行了?”高盛心烦道。
陈滔马上回答:“但她和属下说一心仰慕太尉,只想服侍太尉,求太尉见她一面。”
高盛先往前走了两人步,随即想起什么来,停下了,看看走在前面的司妤,又看看陈滔,有意问:“是吗?此女长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