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欺君之罪(72)

回门还得两日夜。

方景瑜怏怏不乐。

“世子不是说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吗?你不若去读书,一来分分神,二来有所增益。”

方景瑜心烦意乱,实在读不进去。

方景鹤劝来劝去,都没得到效果,没话可说,突来一句:“如今难过为时尚早,你要随李先生去游学,长久不见,还有得难过呢。”

方景瑜胸口一痛,更难过了。

第33章

成婚第二日,许活和方静宁仍旧在正院用早膳,膳后,老侯夫人没急着撵她们回去培养感情,文氏开口与方静宁说起正事——回门。

“府里在给你准备回门礼,问问你,打算回方家还是去国公府。”

一说回门,那些方静宁刻意不去想的事情便浮上来,避无可避。

原先她肯定是一万个乐意回国公府的,嫁妆出问题后……

方静宁一时没办法做决定。

侯夫人文氏善解人意,又给出个选择,“都去也成,决定好先去哪儿,晚上住在哪儿。”

本朝习俗,回门当日要留宿娘家。

而方静宁还未回答,郑氏便有意见了,插言道:“回门向来都是回一门,哪有去两家的?方家又没什么人,不如直接回国公府。”

文氏不带情绪,只讲事实:“族中长辈帮着操持了婚事,如今还未走呢。”

“在国公府住一晚,第二日回府前去方家一趟,这不就两边儿都顾着了。”

郑氏提出一个自以为绝佳的建议,眼神得意。

文氏不置可否,看向许活和方静宁。

许活并不替方静宁做决定,只道:“静娘决定便是,国公府教养他们姐弟多年,方家是毋庸置疑的娘家,皆说得过去。”

她如此表态,是让方静宁不必受母亲郑氏的压力,从心而择。

再不作决定,便显得优柔寡断了,该面对的,也总要面对。

方静宁不敢露出更多神色,郑重道:“我想先回方家与族中长辈们招呼一声,接了弟弟一并去国公府拜见,晚间回方家住。”

郑氏不满意,“这也太折腾了。”

方静宁低眉顺眼,解释道:“成婚前,堂伯父与国公府约定回门后归还方家家产,由我管着,此事还需族中长辈出面。”

郑氏闻言,眼里一动。

重国公府轻方氏族人,与先前国公府对方氏族人的态度有何异,既然用的着族中长辈,态度上理应尊重些。

这个道理,侯府其他人皆懂得。

许活直接定下:“便按静娘说的回门吧。”

她一言,其他人,包括郑氏,都再没意见。

方静宁头一遭有可倚靠的人,心中滋味难言,看着许活的目光既有感动又有依赖。

还有一事关于方静宁,文氏一个隔房的伯母不方便说,看向老侯夫人。

老侯夫人开口道:“静娘,荣安说你年纪尚轻,身子稍有些弱,但他又不是正经大夫,开不出好药方来,我的意思,还是要找个好大夫瞧瞧,才好对症调养。”

方静宁总觉着她身体是个麻烦,如今老侯夫人当众说出来,她一颗心好似在炭上翻滚、烧灼。

许活心知她是什么性子,接过话来,“您说的是,就算不是什么大毛病,也得对症下药。”

老侯夫人含笑点头,对方静宁叮嘱道:“管家辛苦,尤其你是管着娘家,定要给你好好补补,免得吃不消。”

她们全都神情坦荡,仿佛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方静宁心头的灼烧感减弱,腼腆地笑了笑,“谢祖母疼爱。”

文氏管家,负责准备回门礼,她还有些个人喜好要问方静宁,便提出“借”方静宁去大房说话。

郑氏自觉她才是正经婆婆,不喜她的“儿媳妇”跟大嫂亲近,脸色不虞,可要她出血准备回门礼,又是万万不能的,只能憋着一口气离开。

正堂只剩下祖孙二人。

“咱们家人丁稀少,我是想你们早些开枝散叶的,可有你阿姐的先例在,如何能施压于静娘?”

老侯夫人叹气,复又探究地问:“你那日说的不清楚,我也不便多问,你与我说实话,静娘真没有什么大不足?”

“真。”

许活斩钉截铁。

真要说影响开枝散叶的大不足,是她才对。

老侯夫人信任她,放心了,叮嘱:“不养好身体,谈什么以后,不过我瞧静娘心思颇重,性子也不甚郎阔,你莫要一心忙自个儿的事儿,多劝解着。”

许活应下。

老侯夫人忽地说道:“要不请大夫给你也瞧瞧?”

许活果断拒绝:“我身体极好,不必看大夫,便是要看,也不在这时。”

“也是,你常年锻炼,十几二十斤的铁棒槌能抡圆了,你若不好,旁的郎君便是弱不禁风了。”

许活:“……”

是好话,入耳却着实不中听,好似她五大三粗一般。

老侯夫人话音一转,又道:“你伯父昨日说起,千牛卫金吾卫过几月要轮换一批人,看你中意哪里,他给你报上去,不出意外是能选上的。”

千牛卫是皇宫内卫,贴身护卫陛下,金吾卫保护皇城。

这两卫一直以来皆是勋贵蒙荫的一个重点去处。

侯府在京中扎根太久,虽在军中仍有几分威望,却不领兵,无兵权。

许活不想在京中卫兵打转,若是外放做武将,武将极重兵权战功资历,地方有府兵把控,另有节度使权重威深,横插进去要耗费精力去突破派系壁垒不说,如今天下太平,想有战功,也不容易。

但做一方父母官,难处挑战虽大,军中的关系却能成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