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乞丐逃荒,不死就行(201)+番外

作者: 鱼多嘴 阅读记录

“哎~那感情好。”

“时辰还早,我再去砍些柴。”

往返三趟,再不走就要迟了。

今日是个阴天,偶尔有一会儿太阳,也是朦胧的一个圆盘。

这样的天色看着就让人心里压抑,好在农市上的人并不少。

堂远今日养足了精神,并且换了一套词儿吆喝。

好多人听着新鲜喜庆,自然不会吝啬十几个铜板。

再说别处卖烧鸡只能整只,这俩小孩儿有意思,可以买半只。

除了聚闲帮给虎哥买兔肉,其他人还是买熏鸡居多。

一个是价钱上便宜,再就是野鸡再怎么做也不会难吃。

只有之前买过兔肉的,今日再找到叶堂远他们时,买的都是整只的熏兔。

两天半,也算攒下了回头客。

其实盼儿做的熏兔并不多高明,用的也是常见的调料。

只不过白狼县没有专门养兔子吃肉的,货源不稳,就不会有人专门做来卖。所以叶堂远算是占了个先机。

第183章 盼儿犯小错

小小的县城,还不知有多少家正在为过年做准备。不过叶家的七加一,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忙碌又踏实。

腊月十五以后,农市的人流暴增。不少人家开始宰猪杀鸡,趁着年前卖掉换点其他东西或是银钱。

叶堂远二人也是从这天才认识到梁家父子的能耐。

集市上别处尚算一般,但梁家的摊位前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

大家所争抢的,无非是梁半仙亲手所雕刻的门神桃符。

梁半仙的儿子虽然从小耳濡目染的也学了不少,但是毕竟年轻,听过往的行人说,好像天赋不太行。

梁家再小一辈的刚刚能拿刻刀,唯一的儿子没什么灵气。

所以梁半仙制桃符着实辛苦,作为家中的主要银钱来源,梁半仙几乎用大半年的时间收集好桃木,再利用秋后的农闲带着儿子雕刻。

几十年来,老一辈人都知道梁半仙亲手制作的越来越少,想要把儿子推出来独当一面。

稍微介意点儿的人家,都不愿意相信梁家儿子的手艺。

笑话,那可是门神啊!要是买不到好的,万一惹怒门神,不能护佑一家平安怎么办?

所以临近年底,很多人宁愿少吃一口肉,宁愿不穿新衣。这梁半仙做的桃符是一定要抢的。

堂远小声跟柳承嘀咕:

“承哥,不就是一块木头,至于的嘛!

不瞒你说,我刚看见梁家爷俩儿那天,就那对三角眼,下意识的感觉不像好人。”

柳承稍稍靠近三哥跟着闲聊:

“别说你了,我也有点以貌取人。

不过看样子,梁家三代人积攒了好名声,没听谁说过他们一个不好。”

“嘁~可能是因为有所求吧。都说梁半仙刻画的门神好,什么得上天允许啊,能跟神灵沟通啊,我是不信的。”

柳承:“知道你肯定不信,不过提醒你一句,这话可千万别说给别人听,要不然小心人家围追堵截帮梁家报仇。”

堂远横了一眼兄弟:“又不是信邪教,我管那闲事。

你三哥我呀,就想让大哥天天来县城送货。看着眼前的东西卖光,心情舒畅。”

柳承面色古怪:“三哥?你确定不是因为大把的铜钱声好听?”

堂远:“我……那也可以这么说。”

“你确定不是懒得砍柴,让大哥天天出去帮咱俩干活?”

“兄弟你诛心了啊!我是那样的人吗我?”

“哦~那就是嫉妒。谢奶奶对大哥和颜悦色,天天跟你拌嘴皮子,心里不平衡。”

“嘿~你这小子,是不是找打了?我是你三哥!”

“行了吧,咱俩不一定谁大呢!”

俩人好到穿同一条裤子,哪里还记得初见时,一个看另一个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呢?

过了腊八之后,时光就像那梭子一样,嗖的一下就是一天。

县城的兄弟俩想要给家中省钱,小小的大湾村,篱笆院里的小姑娘们也不舍得兄弟受苦。

剥下的兔皮都被清洗干净,鞣制的过程需要大力气,这种活只有交给菱角。

山上那边基本都是长久和福禄在跑。

盼儿和雅儿除了供应熏鸡熏兔,还要照看小兔子。

盼儿做了酸菜馅的菜团子,酱萝卜,酸芹菜。蒸熟的菜团子放到后院地窖口,只需要一宿就能冻成石头一样的硬球。

第一次在燕北过冬,小姑娘没太多经验。大湾这边会用糜子磨面,类似她们在南边用糯米做吃食一样。

黄色富有粘性的面皮,里边裹上蒸熟的红豆陷,或者是酸菜、白菜这样的也可。

叶家既没有准备黏黄米,又没来得及种红豆。菜团子经常冻裂开,再上锅热的时候总是露馅儿。

为此盼儿不知后悔了多少次,总说自己没管好家。

换来的不是大家的宽慰,比如叶青竹啊,就会让她明年记得做足准备。

再或者菱角,总算能抓到盼儿这呆丫头的把柄,还不得用这个好好嘲笑她?

“盼儿,你说糜子长啥样?该不会像咱们南边的梅子一样树上结吧?”

“盼儿,家里没磨,该不会是菜团子都吃不上了吧?”

“盼儿,要不让大哥买点黏黄米回来?你先练练手。”

“盼儿……”

这副小人得志幸灾乐祸的样子连福禄都看不下去了。

“二姐,上山呐?”

菱角是闲不住,但是每天都不空手,家中天天飘着肉香。再说上山,菱角已经过了新鲜劲儿。

原来的兴奋,好玩,现在是任务,还不如在家干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