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乞丐逃荒,不死就行(229)+番外

作者:鱼多嘴 阅读记录

背风说话吧,远处的听不见,逆风喊两句,先灌一嘴沙土。

几人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上茅房就是漱口。

肥水不流外人田,憋不住就尿在自家地里,能回家解决就拉在茅房里。

晚上吃过饭后,叶青竹举着火把带长久出门。

担心火把不够一个来回的,叶青竹还带上了一些松油。

野鸡岭镇的范围很广,而且村落零散,等熊初默带着人回家,已经接近亥时。

忙活一天差不多水米没打牙,里正娘子端出一直温着的米粥。

长久还没开始抹眼泪呢,熊初默含着东西就给他们安了个心。

“老万那边我想办法,长久安心住着。

要是待够了就来这儿,熊威他们俩也多个伴儿。

叶青竹你是个啥打算?”

燕北急需要人口劳力开荒地,燕王打仗也需要粮食布匹。

所以像白狼县这样的,也只会每年征调百姓清理河道,修墙修路,不用青壮守城门。

可以说在徭役方面,确实比燕南轻松不少。

但是有一种情况特殊,就是适龄男子有意投军。

王府以募兵方式壮大军中,那么对投军之家免除一切徭役和其人税赋。

叶青竹试探着问:

“去年秋税那一趟还能抵人丁稅吗?”

熊初默这么一会儿已经喝掉一碗粥,正在奋战第二碗。

“能,不过你想清楚。

外边粮价又涨了,要是还打仗,东西只会越来越贵。”

叶青竹无奈道:“里正叔这不就是变相让我去吗?”

“哎~我可没说啊,怎么决定是你的事儿,爱去不去。”

想办的事办完了,天色太晚,叶青竹带着长久回家。

路上,火把迎风呼呼带响。长久问道:

“大哥,你要去打仗吗?”

叶青竹低着头赶路,轻轻说着:

“不知道,你怎么想?”

等堂远成年还得两年,这两年他要是死在战场上呢?

长久拽了叶青竹的衣角:

“我不希望大哥去,会受伤,会没命。

种地累,徭役苦,可是咱们在一起也挺好的。”

他们都是饭量大的年纪,家中本就没有那么多粮食,银钱还要留着应急和买种子用。

不就是修路修城墙什么的,能有多累?总归是要给他们东西吃的。

再说逃荒的那一路,啥东西没吃过?这么多年,经历最多的就是挨饿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叶青竹才体会到,孩子与大人的一点不同。

长兄挑重担,这是他的责任。

家中的几人都没睡,这么大的事儿,不听大哥带回来准信儿,睡觉都不踏实。

亥时正,叶青竹在院中熄灭火把,屋中听见声音点起小油灯。

姐妹三个披散头发坐在东屋炕上。就等着大哥进门。

“长久家的事儿,不用担心了。”

众人齐齐呼气,心中大石头落地。

福禄问道:“那咱家的呢?”

对啊,大哥说的是长久家的,没说都解决了呀。

叶青竹:“我肯定要去服更役,你们也长大了,尤其是菱角,沉稳不少。

有事你们互相商量着来,活儿是干不完的,等我回来一起。”

菱角撅着嘴问道:

“真不能让我替你去吗?去年不是让我送过粮食?”

叶青竹道:“你还上瘾了是吧?要不你当我大姐?”

菱角:“还不是想帮你点忙?

我对一家之主可没兴趣。”

盼儿心疼道:

“大哥,你在外边肯定吃不饱。

要不隔几天我们送点吃的给你?”

堂远也急切道:

“不间断干活,好人都能累傻了,更何况大哥才多大呀?”

叶青竹知道他们心疼,放柔了语气跟他们分析利弊。

“更役是最简单的一种,我已经满十五岁,以后的每一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徭役需要服。

我是这样,以后老三和老四也过了十五也会去。

村里家家户户都这么过来的。

里正说了,不会有危险,就是干活儿罢了。”

叶青竹苦口婆心安抚孩子们,村里有几家还没定下来让谁去。

范老头这个年纪本不用去,奈何有个厉害的儿媳妇。

人家就一句话——想让你儿子去服徭役?可以,那就别催我生儿子!

第208章 暂别大哥

再比如闫家,正月十六就请了木匠做工,只能让闫珍她哥去干活儿。

像叶家一样没得选的还有佟家,一家子老幼妇人,只有佟广海一个男丁。

二十五的晚上,菱角给大哥收拾了一身换洗衣裳。

盼儿做了点好存放的煎饼。

柳承取了三十文钱,让雅儿想办法缝进大哥的衣裳里。

堂远和福禄几个帮着出主意,在肩膀处加一层兔皮耐磨,膝盖处加层皮子保暖。

总之想尽办法让大哥在外边好过一些。

叶青竹检查院子,院里堆着黄土、石头、松木以及做石磨的大石头。

看哪儿都是活儿,等再回来时,都该清明了。

地里要扬粪,开春得买种子,清明前后种豆子。

不过也还好,豆子种在开荒地,他回来应该能赶上。

不过眨眼间,就过了一夜。

叶青竹早早起身,背上包袱准备出门。

在堂屋看到早就等着的盼儿几个。

“什么时辰起来的?

不用送,一个月就回来了。”

盼儿默默掀开锅盖,里边是一碗猪油蛋羹。

叶青竹的心揪了一下,他一点声音都没听到。

看这个热乎气,应该做好有一会儿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