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乞丐逃荒,不死就行(290)+番外

作者: 鱼多嘴 阅读记录

上有老下有小的,哪个不得张嘴等着吃饭呢,征兵还是收税的,来了再说呗。

而此时的县衙门口,聚集着不少民众。

户籍登记是有县衙官吏严格审核记录的,国主要征兵,也得考虑民生不是?

要说还是住在县镇的人脑子活,也不知从哪传出来的,把成年的儿子分家出去自立一户,这样就能躲过征兵。

自古树大分枝没有错,只是分了家,心不齐。

也受一直以来的孝道影响,父母安,子心宽。

兄弟帮扶共同度日,传扬出去也是好名声。

但是涉及到征兵,与关乎生死无异。

这边刚贴了告示,那边后脚就有人要分家重新办理户籍。

戴彦璋能不知道这里边的猫腻儿?

心明镜似的,手下的人有了小心思,野鸡岭和丰泽那俩货也逃不了干系。

都说人老成精,别看戴彦璋一天屁事不上心,但是手下人弄出来点小动静,他也没老糊涂。

老仆担忧数日,忍不住提醒戴彦璋。

小老头儿盯着书册眼皮都不抬,苍老而疲惫的声音在书房回荡:

“管?大势所趋,我怎么管……”

四月二十八,燕国成立后的一个月,春夏税收正式在整个北地开启。

按照旧朝例,每年六月前和十一月前,需要治下收齐整理好所有税赋运往各州,再经由州官和当地守备军共同负责运往京城。

兵戈四起,四国国主都在四处征集兵马粮草。

天下就在眼前,有机会的几人,谁不想一步登天呢?

整个天下的动荡又岂止是三言两语能道得清的。

燕国地域狭长,粮食不丰,青壮不足。

是国母坚持按照故朝往年时间进行税收和征兵。

一个女子,用尽办法说服国主。

“北地百姓本就艰难,需要休养生息十数年才能略见成效。

国主是大丈夫,志在四方。

妾为女子,视万户百姓为子民。

只求国主稍加怜惜,给他们一点喘息的机会。”

赵卓翊当了一个月的国主,身上的气势不怒自威。

“你给他们求情,他们又不知道。

哼~你的荣华富贵都在吾身上,国母你要是不想当,有的是人愿意。”

“妾从来只愿国主安好。”

少年夫妻,感情是不同一般的。

“你究竟想要怎样?别说现在的局势多重要你不知道。”

“国主无非是缺兵马粮草,妾陪嫁的奴仆里有几个得用的。

草料兵丁国主的人去办,粮食布帛便交给妾吧。

春税突增,为缓解民怨,不妨让百姓用青草、药材、麻布、军鞋、木材等代替饷银……”

相较于其他地方,北地虽然也经受了增兵加赋,但是百姓相对来说轻松的多。

其他几个地方可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

乱世多匪徒,苛政猛于虎,有多少人都是被逼到军中搏一条活路的。

大湾村的陈家家和卢家这样兄弟多的,也随大流进行了分家。

叶家只有一个叶青竹符合年纪,他们家不在征兵之列。

盖完偏房还没来得及整理荒地,熊里正带着人下乡了。

取之于民的军需即为赋。

按照每户户籍上的人口,每人需上交粗麻布十五尺,谷子一升,草三担。

一担草约四十斤,一个月每个人晒够一百二十斤青干草,时间非常紧迫。

而且这种收法,除了没生出来的和没断气的,不论男女老幼,均摊。

福禄还要大半个月才能回来,干活的人只有六个。

菱角:“姑奶奶辛辛苦苦俩月割草晒草,从牙缝里挤出来这么点,到头来还不够交税的!”

雅儿耷拉着眉眼道:

“你好歹有点东西,我跟五姐织的布,都在身上了,咋办呐?”

叶青竹嘴里嚼着一根狗尾巴草,毛茸茸的草穗一晃一抖地。

“一二三四下地割草,五七在家织布。

你们俩呆丫头,人家要粗、麻、布~

菱角也是,喂马的和喂兔子的能一样吗?

一个个笨的呀……”

柳承小心翼翼问:

“大哥,这能行吗?不会被里正借题发挥吧?”

堂远手抠着脚趾,大眼睛骨碌转个不停。

第261章 凑草料

论馊主意,还得是六子,堂远暗自可惜小六弟不在家。

“哎,大哥,咱家镰刀也不够呀,四个人咋割草?”

菱角:“那你啥意思?想留在家跟妹妹织布?”

这嘲笑,有点过于直白。

“二姐,你可以笑话我力气小,但是不能否认我是男人。”

说着还比划比划自己的胳膊:

“看见没,男人!”

菱角不屑地嗤笑,瞳孔朝天。

叶青竹:“好了别闹了。

老三你什么想法?看看有没有搞头。”

堂远往前伸着脖子道:

“大哥二姐用镰刀,我跟承哥连根拔呗?

你们想啊,他们收一担四十斤,根重叶轻。

那鲜嫩的小叶子晒干了还能有啥?

只要咱们藏的好,重量这不就上来了?”

柳承深吸一口气,还没呼出来呢,菱角接话了。

“老三,咱俩拔去,让大哥带老四用镰刀。”

那眉飞色舞的样子,一看就没什么好心思。

“叶凌儿,你最好别闯祸,否则自己擦屁股。”

菱角撇撇嘴:“嗯嗯,我自己擦,不用你老人家操心。”

叶青竹指了指菱角,这个死丫头,就是仗着自己存那一棚子干草。

再着急的事,也不能点灯熬油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