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乞丐逃荒,不死就行(53)+番外

作者: 鱼多嘴 阅读记录

“真新鲜,还能这样?”

菱角跟柳承都算是小小的见过世面了,三溪镇可没这样的。

堂远接着道:“可不是?我还听说呀,当初下毒那厨子最后也招供了,是个什么大家族的少爷,看上了鼎香楼祖传的酿酒方子。

对了,这案子还是何大人刚到临照县时候破的。”

柳承惊道:“那不得有十年了?”

“不止吧,反正这鼎香楼的怪规矩一直用到现在,大家好像也习惯了。”

旁人听个热闹,盼儿琢磨着,要不要弄一两个小菜带着,万一有人吃腻了,想吃吃她做的呢?

盼儿想得蛮好,只是这小菜最终没能卖出去,而是送出去的。

十月十二,出海的渔船靠岸,皮糙肉厚的汉子们被海风吹的满脸风霜。头发丝都泛着卤水味儿。

叶家只有最小的两个在海边帮忙,大哥每出去一次,就黑一点,不过瞧着越来越像小顺村的人。

叶青竹问雅儿:“小顺村人是什么说法?怎么还冒出来个像不像呢?”

雅儿盯着大哥和叔叔伯伯们看,戳着手指头道:“黑脸,白牙,胳膊上一条一条的。”

金老大听见后哈哈笑,说那是爷们儿特有的,叫腱子肉,叶大郎还差得远呢,起码得一两年。

收了鱼,汉子们回家补觉。叶青竹也只来得及问上一句小吃摊子顺利与否。

雅儿还没说完,累狠的大哥已经打呼噜了。

大哥身上满是海腥味,现在哥哥们的屋子里也是这个味道了,唉……

第49章 鱼价谈妥

昨天没卖光的圆子,被叶堂远分给两家债主了。他们家赊鱼还没定价,大伙都说等金老大回来一起定。

柳承用细树枝沾了墨鱼汁写在木片上,纸太贵了,不是他们能浪费的。

连着三天,叶堂远每碗都少收两文钱,为自家的小摊子打出了一点点名气。

虽说利润少了,但是按照他们卖掉的量,再扣除成本,三天下来也还是赚的比在鱼市多。

回家路上,三人说着闲话。

“三哥,明日恢复十文一碗,会不会没人来吃呀?”

叶堂远道:“哪就差咱们这点毛毛雨了,放心吧,鼎香楼每日那么多客人,甲嫌贵,乙不吃,那还有丙和丁呢!

再说了,咱们家的吃食新鲜又好吃,不会影响太多的。”

想太多无用,到了村里,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三人加快脚步冲回家,坐在门口搓麻绳的雅儿将食指竖在唇边,指了指大屋。

三人咧嘴笑,又不敢出声。就连菱角看见大哥的样子,剁鱼的时候都轻了又轻。

翌日小摊子摆好,兄妹三人喝着鱼骨汤驱寒。汤里放了姜,一碗下去,手脚都暖了。

鼎香楼开门迎客,同心圆子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就像盼儿担心的那样,出来跑腿的活计得了交代,涨价的就换别家吃食,喝酒为主,想吃您去馆子呀!

晌午休息时,盼儿紧锁眉头,无聊的搅着瓦罐里的汤。

“承哥,算算到现在卖了多少?”

盼儿停手,等着柳承数完铜板。

“一百三十文。”

堂远又问:“盼儿,今天准备了多少份?”

“三十份。”

“你们看,再卖掉三份,咱今天保本,是不是这样承哥?”

“对,还能赚七文。”

“那盼儿,三碗难不难?”

“还有一个时辰呢,应该还好。”

“你看你看,那你愁什么呢?咱本就是穷的底儿掉,不赔不赚也就耽误点功夫。

盼儿啊,做买卖都像你似的,怕这怕那,自己就扛不住了。

跟三哥学学,啊!”

前边说的挺像那么回事儿,最后这一下子,两人才体会到,二姐为什么总想揍他。

讨好人的时候伶俐嘴甜,得意起来肆意张扬。

三人忙过未时,痛快的收了摊子。一个时辰又卖掉十份,已经超出盼儿的预料,所以小姑娘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还是老规矩,剩下的鱼圆分给村里提供鲜鱼的人家。刚好出海的汉子们经过补眠已经恢复精神和气力。

金老大将各家当家的叫到一起,连着叶青竹,商定叶家买鱼的价格。金老大给出的是咸鱼干的价钱,但是叶青竹不能真的这样去算。

真正随渔船出去才知道,大家平日是怎样的辛苦和危险。不能因为他们是一个村子的就让大家辛苦白费。

最后还是叶青竹强硬的定了四文一斤的鲅鱼,小黄鱼算是常有的品种,鱼市价格也很稳定,叶家收的话,就算作三文钱。

小顺村家家户户多了个祈祷的项目,希望叶家的孩子们能在临照县闯出点名堂,最好将来能盘下一个小铺子。以后他们卖不掉的鱼可以直接放在县城,都不用天天带回家了。

百姓的想法,单纯又可爱。他们从未想过,叶家将他们卖不掉的鱼全部收走,多年来,还没人做到过。

眼看着月中的大潮汛又要到来,而且临近寒冬,海上不稳,这时候他们会平稳度过冬天,也让海中的鱼虾繁衍生息。

叶青竹将村里的意思传达给其他人,柳承简单记着账,按照这样算来,他们很快就可以攒下一笔。

七人吃饭时都是笑闹着的,大哥回家,就连脾气火爆的二姐也变成个小女孩,跟叶青竹告状,说是堂远不跟她商量就买东西啦,福禄不听话总是捡破烂回家。

盼儿会说空闲了想试试鱼皮能不能做点什么,丢掉太可惜了。雅儿想要去县城帮忙,六哥一整天不说话,她担心自己以后变成个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