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之下(93)
“怎么想起买宅院?”云英觉得奇怪,靳昭不是这张扬的人,家中人口也只一个殷大娘,住那样的小院刚刚好,若要搬来这儿,每日拾掇打扫,便得要两三个下人才能做好,再加上二进院必要的门房护院,家里得多上好几个仆从才行。
靳昭看她一眼,见她发鬓凌乱,正打算出去替她买梳篦、铜镜,却见她自从包袱中拿了把精致的小梳子,和一面只有巴掌大小,带着细细手柄的铜镜出来,对着仔细整理起来。
一手举镜,一手握梳,实在不便,他自觉坐到她身边,替她拿着铜镜,仔细地看她梳理发鬓。
娇娘倚闺阁,当窗理云鬓,瞧得人心头有难掩的温情缱绻。
“总要用上的。”他轻声道。
云英才将方才散下的木钗重新插好,闻言愣了下,侧目看他一眼,这才反应过来,他回答的是方才那句为何买新宅子。
不过,仍旧是语焉不详。
为何总要用上?汉人安土重迁,常人除非升职外调,或是一朝乍富,否则不会想着要换个宅子,民间更是只有家中子孙各要成家立业,方会筑新居,由儿孙们自立门户。
靳昭家中似乎一条也对不上。
但这不是她该管的,何况靳昭是西域人,习俗与中原人本就不同。
不一会儿,二人穿戴整齐,仍从那扇小角门出去。
靳昭走在前面,先从巷子里出去,见外头暂无人经过,才敲了下门,让云英出来。
只是,回到家门外时,却见门口已站着个年轻人,一身月白襕衫,生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正与里头的殷大娘说话。
“……您收着吧!在下和同窗们路上受了中郎将许多照拂,便是我们的命,也算是中郎将与羽林卫的兄台们救下的,这一点小小心意,实在算不得什么。”
“哎,书生快别这样客气,我家阿昭是奉命办事,可没那么多计较!”
靳昭脚步顿了顿,看着那书生的侧影,有些诧异地唤了声:“傅解元?”
那书生闻声转过来,对上靳昭的目光,顿时露出明朗的笑:“中郎将!我已与乘延兄找到落脚之处,就在怀远坊中,方才出去买些吃食,因想中郎将家就住附近,便多买一些送来,望中郎将莫嫌弃。”
“昭儿啊,我方才正与书生说你出去了,如今你回来,恰好同书生说!”殷大娘为人淳朴,不知晓其中事由,自不敢做主。
靳昭瞧一眼傅彦泽手中提着的酒坛、纸包,认出上头的徽记,知晓是这附近一家生意不错的馆子买来的,显然是一路寻坊间百姓打听过的,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胜在一片心意。
“无妨,”他遂冲殷大娘点头,“既是傅解元心意,我便不客气了。”
说完,不必殷大娘动,自上前一步,接过傅彦泽手中的东西。
殷大娘连连道谢,怀中还抱着婴孩,便转而邀傅彦泽进去一同用午膳。
老人家热心肠,傅彦泽赶紧拱手婉拒:“多谢大娘好心,只是在下同窗还在等着,实在不便留下,这便要去了。”
临走的时候,他又冲靳昭行了个礼,却在抬眼之际忽然瞧见靳昭身后的小娘子。
玉面粉腮,琼鼻朱唇,一双乌眼如宝石一般熠熠生辉,美丽极了,竟是方才在街上留下惊鸿一瞥的娘子。
他的目光只逗留一瞬,便立即移开,半点不多看。
他想,她便是中郎将怀中那张锦帕的主人吧!连小郎君都有了,想必十分恩爱和睦。
第43章 信赖 孤没弄错的话,你们两个应当已相……
东宫前庭衙署中, 萧元琮才看完许州送来的战报。
下辖九县,被叛军围困八县,如今萧琰已经带着不到三千折冲府兵, 从两万余隐于山林的叛军手中抢回六县,如此势如破竹, 余下两县定也如囊中之物,唾手可得了, 毕竟,叛军降的降, 散的散,死的死,照报中算, 当只余下不到两千人了。
他靠的正是一招“无中生有”。
用纯然子虚乌有的“大批军饷”引诱叛军上当出山, 每至其察觉自己上当, 怀疑军饷存在时, 又以两三车粮草与十余车草石伪装,教叛军抢走一车半石,教他们信以为真, 再度上钩。
如此反复散会, 已将其彻底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样的法子,听得圣上在大朝会上抚掌大笑,直赞“吾儿有治军之才”。
萧元琮放下手中的详细战报,嘴角浮现出隐隐笑意。
这倒的确符合二弟的一贯行事, 他从来就是个我行我素之人,谁也不知他下一步到底要做什么。
父皇说的不错,萧琰有治军之才,若身为臣子, 抑或逢乱世,兴许能流芳千古。
可惜不能为他所用。
他慢慢收敛笑意,看一眼墙边的漏刻,起身往里屋去。
这是平日处理公务、听各部官员们议论政事的地方,里头设了供他进膳、小憩之所。
已近午时,随侍的内监见状,赶紧上前问是不是要传午膳。
萧元琮摆手:“靳昭呢,来了没有?”
内监摇头:“还不曾瞧见中郎将入宫,不过先前递的帖子说是午时二刻前后来拜见,想必错不了。”
中郎将素来言出必行,说好的时辰,鲜少耽误。
“那便等他过来,再一道用午膳吧。”萧元琮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