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长安(263)
阿朱连忙摆手,“不是不是,我们这里原来有两位大嫂做斋食,可近来有一位程大嫂病了,来不了,大过年的,师傅们也不好再请人,便由我们自己跟着吴大嫂做饭,我们帮着摘菜洗菜,冻了下手,但一点儿不疼,一会儿就好了。”
“你们这样多人,还有那么多老人,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孩子如何能行?那位程大嫂病况如何?若病的重,不若我帮你们找人来……”
阿朱还未接话,慧能从后上前道:“阿弥陀佛,多谢施主好意了,但如今隆冬时节,济病坊的菜地无法耕种,这些孩子老人其实多数闲着,有病的也就罢了,没病的最好还是帮着自力更生,若全靠施主救济,便也失了济病坊的本意了,并且,那位程大嫂在济病坊帮了多年,每月只得一点儿微薄银钱,若换了人来,怕寒了她的心。”
姜离笑道:“还是师傅想的周全,那便听您的,那位程大嫂是何病呢?”
慧能犹豫着不知如何开口,阿朱眨眨眼上前来,轻声道:“薛姐姐,程大嫂的病在胸膛上,她自己说叫什么石痈风,就是胸乳之地硬如石块,总是发疼……”
姜离心头一惊,“石痈风不是小病,发作起来也极不好受,她可用药了?”
阿朱瘪嘴道:“她说吃药可贵呢,这病也有几年了,早年她还用药,这两年已经不看了,她说咱们就在这相国寺之下,有天尊保佑呢,她每天都会做祷告,就这么硬挺了两年。”
姜离略一犹豫,“她多久没来了?家在何处?”
阿朱道:“已经半个月没来了,她家我去过一回,去给她家里秋收帮忙,就在不远处的小河对岸,走过去两刻钟功夫。”
姜离略一思忖,“那你带路我去给她瞧瞧可好?”
第097章 病逝
“程大嫂家离得近, 我来的时候她就在这里帮工了,姐姐也看到了,我们这里人多,百多个人的斋饭可是极不易的, 虽说也有其他人帮忙, 可这里老幼病弱者居多, 这份差事实在辛苦,但她夫君过世的早,膝下一双儿女还未长大, 家里除了二亩山地的收成,也就只有这点儿帮工的钱,她的病自然没法子治的……”
去往程大嫂家的马车上,阿朱、阿秀与阿彩三人与姜离对坐着, 阿朱年纪最大,正一脸唏嘘地向姜离解释,姜离听得心紧, “前次我来时怎么没提起?”
阿朱叹道:“我也是去岁秋天才知程大嫂病在何处呢, 她往日发病时只说身上痛, 也未说到底哪些地方痛, 去岁秋天我才知道病在胸乳处, 这自然不好到处说的, 且她本就体弱,经常感染风寒。”
姜离心中明白, “石痈风若是轻症还可调理。”
阿朱摇头,“病情严不严重我也不明白, 我就记得年前那会儿她咳嗽的厉害,人也瘦了一圈, 脸色也发青,旧病好像也一同发了,腊月二十几便做不了活回去了,大过年的,济病坊内忙碌,慧能师父念我们都是半大孩子,也不让我们自己出门的,便也没机会过去看她,本想着她过了上元节应该能回来的。”
阿秀也道,“程大嫂平日里勤苦心善,我此前喉咙老是肿痛,程大嫂自己通几分药理,还给我带过自己家里的野菜吃,吃了之后果真好了。”
阿朱接着道:“她自己久病成医,知道许多偏方,若是大家谁病了便先找她问问。”
姜离了然,“我上次来的时候,你们提到过的农家大嫂便是她。”
三人齐齐点头,姜离便安慰道,“好,你们不必担心,待会儿给她看了,我来负责她的药材,无论何种病,都得用药才好,阿秀,慧能师父说你好多了,我瞧你气色也好了,你们两姐妹近来如何?”
阿彩不会说话,只朝着姜离比划,姜离欣然道:“你也开始认字了?”
阿彩腼腆地点头,阿秀揽着妹妹道:“阿彩比我们都聪明呢,她虽不会说话,记性却极好,惠明师父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她记得比谁都快,后来教我们三字经,她也记得最快,惠明师父每天都夸她呢。”
阿彩被姐姐说的更不好意思,阿秀又道:“大抵四五日前,济病坊来了一对夫妻,说是长安城城南做丝绸生意的商贾,因年老无子嗣,想收养一对儿女,当时我们正在学堂学写字,那位夫人看了半晌很喜欢阿彩的,可一听阿彩不会说话,登时失望至极,她本怜惜阿彩还有些举棋不定,可那位老爷是一定不会收个哑女的,这事便没了希望。”
阿彩面上笑意散去,有些内疚起来,阿秀拍拍她的脑袋,“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阿朱在旁道:“想开些,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好些人想来收养孩子,可咱们这样的出身,真正成的并不多,且就算被收养走了,又知道过着什么日子?收养的孩子到底隔一层,这世上真正的大善人不多。”
姜离也道:“阿彩不会说话,被收养去别处也令人担忧,除非诚心极足又知根知底,不然不好托付。”
阿秀点头,“薛姐姐说的是,妹妹在我身边我才最放心,吃苦也没什么。”
说着话,马车一路往西北方向行去,越走越是偏僻,小道也愈发泥泞,待过了一座年久的石桥,便进了程大嫂家所在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