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康宫。
圣驾至,天子来探望亲娘。天家母子二人谈事,打发走侍候的宫人们。
“母后,朕打算册立东宫储君。”李子彻开门见山的说一桩大事。
“……”高太后给惊住了。
当初多少朝臣上奏本,求册立国本。全让天子给挡了回去。
到如今识趣的都不在这一件事情上唠叨天子。真怕被天子一杆子支使去边疆聊聊渡日,享受一番边疆之苦寒。
识趣的人多了,这事情就
偃旗息鼓。
如今天子再提,高太后惊讶归惊讶。她说道:“储君关乎国本,以往天子慎重。哀家也不多嘴了。如今天子既是要册立国本,不知当要册封哪一位皇子?”
“嫡子济泰。”李子彻不绕弯子,他在母后跟前坦然而答。
“立嫡立长,济泰中宫嫡子,他被册立为国本。确实当得。”高太后很赞同。
天家母子二人的看法一致的。没什么相佐的意见。
关于册立国本当然不是小事。有些风声还是要提前吹出去。
于是有心人就是动起来。
寿康宫。
高太后接到娘家人求见的牌子。她应了。
次日。
高家夫人领着儿媳入宫觐见。
寿康宫。
高太后见到弟妹侄媳,她的态度从容。坦然受二人的国礼。尔后,赐坐。
高太后问一问府上的情况。高家夫人的神色不太好。忙回了府上的近况。
听到弟弟在府上安心静养,侄子用心读书。高太后点点头。
“依哀家讲,既然做事不得力,便是退下来也好。”高太后的态度就如此。或者说前面求过一回天子。
高太后也要多替天子考虑一二。不能总是登鼻子上脸。还得让娘家人也退一步。
“夫君盼着替朝廷效力的。”高家夫人尴尬的回道。
“他都是国舅爷了,有爵禄嚼着,下半辈子享一享清福,那还不好吗?”高太后的想法显然跟弟弟高家主相佐着。
“弟妹你啊,也劝一劝。让哀家这一个兄弟知晓了,人老了,得服老。哪怕是为着儿孙退一步,也属好事。高氏一族的未来如何?还得看小字辈的能耐。”高太后的意思明显。
高家夫人没耳聋,她听得清楚明白。
“太后教诲。臣妇回府后一定说给夫君听。”高家夫人可不敢顶撞了高太后的意思。
高晨嫡妻在旁边听着,只沉默不语。
说罢让兄弟静养一事,还是一直继续静养下去。
高太后的目光落在高晨嫡妻身上。她又道:“侄媳,你也得劝一劝你的夫君。哀家的侄儿嘛,不能一直在府上读书。也应该知情识趣的讨好天子,早些干一些正紧事,替朝廷多分忧。”
“谨记太后娘娘教诲。”高晨嫡妻忙应下话。
高太后叮嘱一番,觉得心意传达。尔后,就问一问燕京城的趣事。
高家夫人就提到燕京城里最大的热闹。关于朝臣们上奏本请立太子一事。
“这事情闹得沸沸扬扬。”高家夫人讲道。
“东宫储君的的位置总不能一直空虚着,应该定夺下来了。”高太后赞同一回。
一听太后之意,高家婆媳二人对视一眼。高家夫人忙问道:“太后娘娘,您的意思是陛下这一回真要册立储君?”
“……”高太后面上微笑,不再回答。可有些时候不回答,未必不是一个答案。
来一趟宫廷,再归去后。
待回到高府,高家夫人把得到的答案跟夫君高家主一讲。
高家主当时的神色很难看。
“我去一去书房。”高家主起身跟嫡妻交代一句。
高家夫人不阻拦,她瞧得出来,枕边人的情绪很坏。
前院,书房。
高家主在写经,在静心。待高家主写完一本经书时。儿子高晨求见。
书房内,挥退侍候的下人。父子二人谈事。
“父亲,您在为储君一事忧心吗?”高晨问道。
“这还用讲。”高家主很不开心的神情。
“寿康宫抚育着三皇子四皇子。按说,再过两年,二位殿下也要正式进学的年岁。”高家主的心头,那对于三皇子四皇子还是有一点偏坦的。
“时光易逝。一旦陛下按下册立国本一事。待三皇子四皇子成丁,凭着太后娘娘抚育了三皇子四皇子的恩情。高氏一族亲近一些二位殿下理所当然。到时候……”高家主话至此。
高晨打断。
“父亲,您想当然了。”高晨说道:“关乎国本,一应由上意而决。陛下心意,又岂是能多揣测的。”
“这一回的曲忠之案,怕是高氏一族已在陛下心头失分。再惹圣意之怒,掺合进夺嫡一事。父亲,您糊涂了。”高晨对于亲爹总爱瞎掺合,他真的很不满。
“我糊涂。”高家主很不开心。
“若不是高府出一位太后娘娘,高氏一族在曲忠一案里真能脱身?”高主家问道。
“……”高晨沉默。
“大郎,你莫忘记,高氏这些年的富贵荣华从哪来?”高家主笑道:“还是你真当那些世族们是吃素的。”
“高家这些年的开拓已经侵蚀了太多人的利益。你不进一步,那就得退一大步。一旦开始退步了,只可能退无可退。”高家主的心里真不甘心。
高氏一族说是脱身了,可暗中被天子惩戒的后果也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