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因为怕死就带了亿点点治疗[废土](426)

作者: 焚轮吹梦 阅读记录

全都是谎言。小花怎么可能提出那种计划?那是自己衣食难全的时候都还想着拖一个累赘的江芍药!她怎么可能接受牺牲一半的人来拯救另一半人这种事?如果真的是她提出的,那她给郁昭灌输了那么多年的信念算什么?她郁昭坚持了那么多年,不断驯化改变她自己,即使在这种世界里也依然坚持下去的信念算什么?

这一瞬间,郁昭有种把江芍药的尸骨挖出来问她真相的冲动,她无意识地把金碧丝的手腕握得很疼,但金碧丝一声没坑。

这种恐怖的低气压延续到来到尤金的面前,金碧丝被联盟掩藏的秘密惊呆了,她呆呆地站在巨大的容器前,看着郁昭走到尤金下方。

“尤金,你认识江芍药么?”郁昭开门见山。

尤金倦怠的绿眼睛望向遥远的虚空,“江芍药,是的,我认识她,你之前问过我,科技先锋是我的组织吗?当然不是,这是江芍药一手建立的组织,就比启示黎明晚一年。”

最后一丝侥幸的可能彻底消失,郁昭闭了下眼睛,眼前有些晕眩,大脑却已经为此做了准备,让她没有再失去理智陷入那种崩溃。

“你是在什么时候认识她的?”她轻声问。

“很早,那时候她还没有进入医学,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科学的领域,如果我没有记错,她那时候学的是法学,是前文明时代的一门学科,现在已经消失很久了。”尤金叹息着说。

郁昭眼神一凝,她仔细地打量尤金,那种隐隐约约的熟悉感又出现了。

在她“死去”之前,小花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她都知道,尤金的容貌气场都如此特殊,她不可能没有印象,那么他是在她“死后”认识小花的?那这种若有若无的熟悉感是怎么回事?

郁昭有一种心慌的感觉,她每次出现这种感觉都预示着她的本能比她的大脑更早地感受到某种讯息,而这种讯息该死的不会是她想要的。

那就问下去吧。她带着针对自己的残酷和冷漠想。还有什么比她预想的最糟糕的结果还要糟糕?

除了思维迟缓的尤金,后面的三人都从她身上感受到一股毛骨悚然。

她好像是冷静下来了,但让人觉得她彻底疯了。

郁昭抬起头,让面容完整地暴露在溶液熹微的光辉下,“尤金,你认识我吗?”

一片沉默,尤金似乎缓慢地分析出这句话的里的意思,他低下头来,后面的三人也在密切地注视他的反应。

他什么都没有说,郁昭却笑了,她的脸在笑,眼神看上去却在哭。

“你认识我。”她说,“从第一次见到我,你就认出我了,是不是?”

尤金仍然沉默,金碧丝小心地试图上前,郁昭看上去整个人都要碎了。

却被郁昭突然的大喊吓得停下脚步。

“说话!”郁昭用力一拳捶到容器上,特殊材质的容器没有丝毫震荡,她的手指缝间汨汨地流下血来。

“你认识江芍药那么早,怎么可能不认识我?哪怕你从来没有见过我本人,你会没见过照片吗?她连几百年前的照片都留着!”郁昭嘶哑地说,“你在刻意隐瞒什么?是江芍药让你瞒的,还是那个黎明神?”

“姐姐……”

“不要过来!”

郁昭清澈的眼白爬满血丝,“我要控制不住自己了,不要过来。”

大统领向后退了几步,手指按在一枚戒指上,在场只有他是普通人,他必须要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但郁昭没有继续失控下去,她肩头颤抖着,又重新直起了身体。

“我已经受够谎言了,尤金。”她柔声说,“如果你再试图糊弄我,我就把你弄死,然后转头去找温梓然,你看其他人能不能拦住我。”

确实不能。

一个清醒的郁昭就很难对付,而一个疯了的郁昭,更有着拖全世界陪葬的底气和能力。

“是的,郁昭,我认识你。”尤金终于说。

郁昭脸上露出近乎惨笑的表情。

“是我继续问,还是你自己说?”

“隐瞒已经没有意义了。”尤金叹息着说,“郁昭,我见过你本人,但我对你的了解都是来自江芍药,我从那时候就知道,你是个聪慧又倔强的人。慧极必伤,你已经因为自己单方面的算计死过一次,看来到了几百年后,你的性格也仍然没有改变。”

郁昭死过一次。

后面的三个人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今天受到的震撼。

郁昭只是冷笑一声,“是你把我的身体放到启示黎明去的?”

“是我,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你的假死状态。”

其他人已经震惊到麻木。

“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觉得在哪里见过你,现在我终于想起来了。”郁昭抬起头,看着尤金飘荡在溶液里也仍然绚烂的金发,“在我失去意识之前,我看到一抹金色,我以为是人死之前的幻觉,现在想来,那就是你,是吧?你早就盯上我了。”

一切都串起来了。

启示黎明最早的建立初衷是搜集精神力高的人,郁昭放到如今也高到离谱的精神力放到那个年代就像黑夜里的太阳那样耀眼,尤金早就关注到她,直到她重伤濒死,他终于抓到机会,名正言顺地把她带回了启示黎明。

“你就是用这种理由说服的江芍药?”郁昭说,“你要保存我的身体,否则我就会彻底死亡?”

尤金默认了这个猜测,他倦怠淡漠的绿眼睛里第一次浮现出一丝人性的复杂,“你受伤太重,以当时的技术,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你醒来,只能保存好你的身体。其实我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你真的能重新苏醒,更没有想到你这一醒已经是将近三百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