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破案我直接看答案/看见真相的女捕头(132)+番外
结果某一日突然听说这脚夫没了……
看着家中挂着白联的孤儿寡母,他们觉得可怜,部分人不准备把钱讨回来,打算就这么算了。
即使有人想要,也准备过段时间再去。
谁知黄嫂子也是信守承诺的人,她知道丈夫曾答应过众人过段时间就还,因此按着丈夫的留着的借条,来到码头,找到借钱的人,一个个亲手把钱还上。
有人相询,她如实相告,是得了药铺的赔偿,虽并不太多,但用于生活和还钱是够了。
大家皆夸赞黄嫂子,一传十,十传百,这事传遍了整个码头。
……
言淡离开码头后,又找到了事发的药铺。
药铺大门紧闭,招牌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灰,角落蛛网丛生……看样子是许久未开了。
四处打听,好不容易寻到药铺中的学徒家中,问之前的情况。
学徒表示那大夫有友人病故,太过伤心前一夜喝醉了酒,第二日开方子时才出了些许差错,害了条人命。
赔了钱后,大夫太过自责,不再来药铺。
药铺害死人的消息传得到处都是,影响了生意,其他人也待不下去,一个个都走了。
之后药铺便关了。
看来这一次可能是真实的‘医疗事故’,但这五人却极有可能是听说了这个传闻,才起了自杀骗赔偿金的心思。
奔波了一整日,眼看着太阳西下,言淡回到奉公门中。
捕房里只有寥寥几个人,大家皆在外边按照自己的思路查证还未归来。
她细细把今日收集到的记录和之前的整合到一处,又补充了些许自己的想法。
赵易、孙尔、潘丰、潘年和潘庆,其中赵易和孙尔经常在一处,潘丰、潘年和潘庆是一个村庄出来的堂兄弟关系亲近……
按管事所言,赵易和潘庆近期曾在一起说过几次话,他们五人有了联系,极有可能是因为得了相同的病症。
在之后和脚夫的谈话过程中,言淡发现码头其他人却并不知晓这几人的病。
证明这五人有意隐瞒了病情……
重病为何要隐藏?难道是这有可能会影响到在码头上的活计?
应该是了,毕竟曾经出现过先例。
就看那赵三,身体好转后,是到街头再找活干,而不是回码头,便可见一斑……
码头似乎不会接受有病症的人做脚夫,发现一个便辞退一个。
可是既然赵三知道码头会辞退,为何他之前不隐瞒,反而大张旗鼓的找其他人借钱。
难道辞退这个惯例,便是从赵三起始?
亦或是和他同时期的某个其他人开始……
言淡直觉这码头隐藏着什么,可能会牵扯出其他事情。
第135章 来源.投毒案
次日,言淡叫上了和自己还算相熟的几个捕快,和他们说明了码头的古怪,众人一齐再次来到了运港处。
今日过来不是询问,她直接带走了监工以及所有管事回到奉公门,并用令牌调取了近几个月的货品清单。
因为码头人数众多,监工还有些许随从。
怕他们不配合,所以才叫上了同僚。
人多显得更有阵势一些,才能压制这些监工管事以及他们的随从。
赵三发病就是三月前,得的是臌症。
而赵易、孙尔、潘丰、潘年和潘庆五人,也是因臌症去的药铺。
再加上管事曾经说,这几个月的确接连有脚夫得了病。
这臌症绝不是巧合。
被轮番审问后,其中两个管事招供出来。
原来从几个月前,脚夫中便出现有人得臌症的情况,但他们都是些年纪本就略大的老人,老人病本就多,所以最初监工和管事都满不在乎,任他们带病做事,没力气了再辞退。
谁知后边陆续有几个年轻脚夫也开始出现臌症,监工管事才觉出不对,但他们害怕是传染所得,所以便紧急辞退了这些人,其中便包括赵三。
此后得病的人逐渐增加,好在京城来的外地人不少,他们辞退一批又来一批,完全不用担心。
监工下令,必须把这事瞒起来,以免影响招工。毕竟耽误了人家的生意,他可赔不起……
至于患病的人数目为何,他们早已没有数过……
被隐瞒的脚夫和纤户,怀着满满的期望在京城落地扎根,花费全身力气去挣着微薄薪水,却渐渐失去健康乃至生命……
……
证言记录下来,言淡差点被这些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人气炸。
她从审讯室走出,勉强冷静下来,这才能理智仔细思考‘臌症’的来源。
言淡觉得病因应是和环境相关,她观察了近几个月的货物运送清单,发现恰好从六个多月前开始,有一个商队因天气原因,把肉猪肉羊等活物,由陆运转为了水运。
动物关在笼子里,粪便积累。
在运送路上,或是码头上搬运时,皆会扫入水中。
而码头的脚夫一向是直接取用河水,河水混入粪便,那些粪便极有可能含有虫卵,顺着水被人喝进肚子里……
不能随意喝河水喝生水,轻则闹肚子,重则病亡,这在现代属于常识。
对于如今的人,却是正常的事。
谁没在赶路的时候喝过河水?更别提就靠在岸边的脚夫,每日便是靠取河水解渴。
和言淡一起去捉拿监工的捕快听说了‘传染’,觉得和疫病有关,便提议要上报。
即使有可能只是这些人的猜测,发生起事来也是可大可小。
毕竟这是京城,天子脚下必要慎重。
言淡立刻上报,刚把此事告知了袁承继,不出一会衙门就有了反应,运港整个被围了起来,负责管控疫情的太常寺也派了医者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