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破案我直接看答案/看见真相的女捕头(206)+番外
晋州元和郡,是曾经那位‘和郡王’的封地。
和郡王还在之时,二皇女便通过贤妃与郡王妃的关系在晋州安插了不少人。
元和案事发后,奉公门在当地清查的时候也查出了些许。
元和案的结果是,和郡王被贬,郡王府家眷也流放了。
但当地的官员却并未全部被罢黜,更别提那些商人了。
如今的元和郡,二皇女所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发展出了不少枝丫。商会不知事情严重性,自然听令行事。
第234章 罪与罚.捕头之死
事情皆是一环套一环传达下来,那些官员和商会虽是听命于皇子皇女,但如若无人敢指证,依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那些皇子皇女和此事相关。
把和案件相关的人审问了一整日。
朝散大夫刘大人咬定了货物阻路是意外,问多了便装傻,他是官身不好为难,到了夜间便给人送了回去。
下牧监丞吴大人的罪名倒是无从推诿,且有人证,难缠的是他把罪名全部拉扯到自己身上,不肯改口。
他们畏惧上边的权利,自然是不能说出真相,行商和其他人皆未接触到事情核心更问不出什么……
被害的是何捕头,作为奉公门这边,既然知晓了背后主使之人,当然不能轻易放过。
好在当今皇帝的多疑不仅只针对奉公门一处,门主召了总捕和几位捕头商议一晚,晨间便带上整理好的有关皇子皇女相关线索记录,一股脑全交到了宫中。
皇帝看到之后,不用等他们多说什么,自己便会联想。
再加上之前在黑街布下的那步棋,皇帝收到消息后,应已开始着手去查。
如今,便是等待结果了。
……
在何捕头死去第五日,案件终于有了结果。
化名章泰的鲁直意因杀害的是朝廷命官,其中还包括的嫁祸等罪名,连着以前他在江湖上的罪行一起,被判刀刑。
刀刑分六等,末等五十刀,五等便提到了一百,逐步增加到最高,便是刀刑中最高级别的一等重刑,一千二百刀。
真正意义的千刀万剐。
但皇帝对鲁直意的行为痛恨至极,因此将刀数提升到了三千刀,听说行刑者如今压力很大,连夜重新打造了一把新的刀刃。
言淡猜测皇帝是愤怒于属下的背叛,以及皇子皇女的不安分。
所以这才杀鸡儆猴,故意重判以威慑收买鲁直意之人。
在鲁直意被重判的次日,皇帝便找了理由在朝堂上怒斥二皇女,评她‘粗枝大叶,难担大任’,顺手卸了她在军器监的职务。
军器监的官位并不高,卸任对于二皇女来说并不是重罚。
最重得反而是皇帝那句评价。
‘难担大任’可以指如今官位,那是不是也能代表皇女梦寐以求的另一个位置?
而三皇子本就无官无职,没什么可剥夺。
但他身边的人就倒霉了。
其母端妃在接驾之时,‘不小心’摔坏了皇帝随身携带的玉环,被禁足。
和其走得近的官员,也‘频频犯错’,贬得贬,走得走。
皇帝做事小心,每一个举动都师出有名,做足了表面功夫,惩罚也并不重,丝毫不影响他仁君之名。
但这一番连环针对下来,朝堂上谁也不是傻子,心中猜出圣意,再也不敢明面上站队,纷纷疏远了那两位皇子皇女。
直到何捕头去世的第七日,事情仿佛已经尘埃落定。
何捕头下葬,家眷皆得到了赔偿,参与这场案件的大多人也得到了惩罚。
即使这惩罚轻得轻,重得重,并不太尽如人意。
言淡望着窗外,难得天气完全转晴,乌云拨开,阳光灿烂得略有些刺目。
她的愁绪只是片刻,下一秒便平息下来。
在如今这世道,这已是奉公门万众一心的情况下,尽足了人事,才得到的天命。
言淡展开了案卷,立时便投入到了新的任务中。
第235章 捕头之位(上)
早先皇帝亲自筛选了捕头的继任名单交给伏修远,谁知后边出了一连串的事情牵扯到皇子皇女,又得到消息知晓那名单中的人也和他们暗地中有些许联系……
皇帝正在犹豫是否还要选人入奉公门的时候,伏修远恰好请求面圣。
他进门后先是请罪,称自己识人不清,这才让有心之人混入奉公门。
那鲁直意本就是皇帝派去,因此听见伏修远此言,忍不住便有几分心虚。
于是皇帝维持着自己的仁君做派,宽慰了伏修远几句。
伏修远连忙拜谢,大呼圣上英明。
趁着气氛和睦,提出奉公门向来独立于朝堂之外,门中之人皆是单独考试筛选而出。
而皇帝所选之人则是正常科举出身,同期不少,更别提还有恩师座师等牵扯,和奉公门最初设立目的相悖。
皇帝本就犹豫不决,听他此言条理清晰,又搬出了开国皇帝设立奉公门的初衷,只得答应这空缺依旧由奉公门中人补上,他不再插手。
……
火行捕头的逝去,让奉公门陷入短暂的伤痛过后。
却又因这捕头之位的空缺,点燃了许多一等捕快的斗志。
罗声消息灵通,打听到门主和总捕正在审核所有一等捕快的资历和他们所经手过的案卷,以此来审查他们谁人有继任火行捕头的资格。
他知晓的消息,不会隐瞒好友,早早就告知了言淡几人。
郑静安和于乐双今年刚入的奉公门,还算新人,这捕头之位空缺对她们的影响不大,因此只是听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