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英笑了笑道:“婶子,咱们两家亲近,若是你真的愿意过来,事先说得清楚点,也省得伤了情分。”
这些都加起来,一个月其实也不少,比当初崔大山做木工还要强。
但若是比着铺子赚的钱,那肯定是没法比。因为方子最值钱,租金啥的都得另算。崔家投进去的银子也不少的。关系亲近的在一块儿干就是这点不好,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
一谈钱了就容易伤感情。
刘婶儿点了点头“我都知道,不必说,就是该咋办就咋办。不过,去不去……”
活了这么久,又是三个孩子的娘,刘娘子自然知道这些。也能明白崔如英说这些是为了她好,以崔家现在的生意,去外头找个短工,一个月给三百文钱也有的是人干。
僧多粥少,去城外护城河码头做工,一日才八文,还风吹日晒的,找个正经活儿哪儿那么容易。
刘婶家仨孩子,最大的是虎子,芸芸跟二丫差不多大,还有一个小儿子。都这么大了,也用不着看,她出去赚些钱也合适,毕竟孩子马上长大了,日后要成亲,靠她相公一人也辛苦。
但这么大的事儿……
刘婶接着说道:“我就是怕我笨手笨脚的,干不好这些,头一回去还上错两盘菜,你说这去了,别弄错闹笑话,还耽误你们做生意。”
帮忙好说,上错也就上错了,崔如英过去解释一句,但真要去干活,每个月拿着工钱,自然不能像从前一样。
崔如英觉得这话也有理,帮忙怎么都好,人来了管搭把手就是帮了大忙了。
拿钱就不一样了,刘婶儿有这个顾虑也正常。
崔如英立刻道:“婶子,一回生两回熟,谁都有忙过头的时候看,哪儿能面面俱到呢。不然这样,今儿还早,婶子也好好想想,或是等我赵叔回来商量商量,咱们明天再说。”
刘婶觉得这样行,就点了点头,“我知道,你是有好事儿想着婶子。”
崔如英把糖水喝完,“哪里,分明是求婶子帮忙,那没啥事我就先回去了。”
刘婶儿说道:“先等会儿,婶子给你薅点葱去,家里葱吃不完。”
家里吃不完,崔家又用得上,东西倒是不贵了,但能解燃眉之急。
虽然没立马就答应,但是刘婶有些心动。那可是钱呀,她这也没什么大本事,就爱出门跟着邻居说话,能找个活干拿钱可是大好事儿。
孩子没崔家多,日子倒是不紧巴,她相公每月赚得也够花,可谁嫌钱多呀。
不过相公白日就出门,若是她也不在家料理家事儿,那能行吗?还得好好合计合计。
崔如英也得回去跟崔大山他们合计合计。
若是刘婶儿答应,那也才找到一个人,等崔大郎走了,光刘婶儿一个还不够,先找一个掌柜的,管收钱。
崔大郎读过书,还能算数管账,让崔大山来就不行。
涮碗就先自己来,刷得也干净。
不过这工钱自然比跑堂的多,毕竟给工钱可不是看谁的活儿累,而是看谁的活更值钱。
物以稀为贵,做活儿的人也一样,别人顶不上的,自然更值钱。
一样工作只有你能干,别人给十两金也得请你过去,若一样活谁都能干,无论男女老少都成,那自然谁便宜谁来干了。
崔如英打算在门口招掌柜的,写张纸,然后用面糊给贴上,这样崔大郎去书院,就不担心没人管账了,而且肯定比崔大郎半吊子强。
回到家里,崔如英把碗放回碗柜里,然后割了些白菜韭菜,又去肉摊买了两斤肥肉。
这肥肉两斤,看着可比瘦肉多多了,家里也没多少猪油了,做一点儿。
猪油渣就剁在饺子馅儿里面。
第五十四章 铺子与宅子
白净的饺子皮儿,舀馅儿到皮儿上,双手一掐,就成了元宝的形状。下锅一煮,跟鸭子似的跳进去,等煮上一会儿,又变成大白鹅在水面上浮来浮去。
饺子鼓了,也就熟了。
饺子皮儿薄馅儿大,因为加了猪油渣,所以馅儿更油润,以至于皮也带着几分透亮。
离得远一点儿,就像是玉石翡翠。
韭菜猪油渣馅儿的崔如英包了五十多个,还有三十多个白菜的。
饺子盛出来放进盆里,崔如英挑着扁担给送了过去。她回来的日子短,明儿就得回侯府了,能多做几顿饭就多做几顿。
崔如英也希望崔大山他们能顾及身子,不要埋头苦干。崔家现在不愁吃穿,以前只管吃饱了就行,现在也能吃好了。她希望,家里也能追求追求别的。
就像有钱了可以送崔大郎去读书,那也可以给闺女买些衣裳首饰,还可以把房子换了。如今这房子挤挤巴巴,晚上都是崔大山带着六丫和五郎睡,崔大郎带着四郎睡。
二丫分着一间小屋,不仅崔如英没有自己的屋子,家里人都没有。虽然她是在崔大山他们屋子分出一间来,但也能说崔大山夫妻俩在她屋子分了一半出去。
家里这么多人呢,总挤着住哪儿行。
七岁倒还好,等她十岁十五岁了,也要这样住着吗。
崔如英回来就睡这间小屋子里,木板隔着,等她再长高点,脚就得露到外面去。她也想要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呀,有个桌子,能写字,还有衣柜。
梳妆台她现在就不强求了,当然,若是崔大山能给她打一个,自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