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玉珠面无表情道:“下次再说,好了好了,咱们快回去吧。”
言月莹几人也跟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只不过脚都动了,言月莹又想起一件事。
言月莹转头对言世清道:“如英听闻你身子不好,就把她带来的点心留下了。我尝过,味道还不错,以前从没吃过,也新奇,说是喝完药再吃能甜嘴巴。”
人就在这儿,该道谢道谢,以后再见不知何时了,何必等到以后呢。
不管用不用的到,这都是一份心意。
崔如英忙道:“一些点心而已,不敢居功。”
楚玉娴站在一旁,心里想着的确不能居功。三房做的点心,又不是崔如英做的,带过来本来就是借花献佛了,拿着侯府的东西给她自己做人情,她哪来的脸呀?
只不过楚玉娴却见言世清笑了笑,“多谢。”
言世清的样貌清秀,不笑时显得不近人情,笑起来好似春雪消融。
比起和她说话时那般冷言冷语不耐的样子,这副样子完全不同。
崔如英是真心帮忙的,听她道谢便说道:“若有用直接来信儿,我再做些就是。”
言世清愣了愣,这回道谢又多了两分真情实意,“谢过崔小娘子。”
崔如英点点头,跟着楚玉珠上了马车。
回安定侯府的路上,楚玉珠一路都没理会楚玉娴。
下马车后的第一件事就跑去正院跟钱氏告状,人也带去了,可是让她丢脸了,以后她才不做这种事儿了。
楚玉珠嚷嚷道:“祖母,你都不知她们怎么看我,哎,真是丢死个人了。她还跑人家小娘子面前说,我都不认得,她也敢!”
钱氏心道,言家和陆家两家家世不如安定侯府,两家的女儿怎会觉得安定侯府的姑娘丢人呢?
她曾劝过楚玉珠,多和家世好的姑娘一起玩儿,不过楚玉珠不爱听这些话,说谁交朋友还看家世,现在更好了,跟三房奶娘的女儿一块儿读书,还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而且别人说话都不听,同样的话,那崔小娘子说就听了。幸好崔小娘子没什么坏心,不过她也盯着,出不了大差错。
孙女长进了,钱氏就不在意这些小事。
毕竟钱氏也不希望自家孙女受委屈,不喜欢楚玉娴就不带,带了一次弄得不高兴了,下次不带就是。
钱氏笑着道:“好了好了,都依你,我和你祖父说,日后你出门不必带她了。这个金锁给你玩儿,可不许不高兴了。”
崔如英直接回的燕归堂。
她还没吃午饭,小厨房给她留了些。今儿许娘子看白日,田娘子还睡着,明日也放假,她想下午回家看看。
虽然和崔大山说了这回不回家了,可还是惦着家里,铺子有生意,多赚钱也能多给她买首饰。
一对儿银耳珠,也能收买人心呀。
而且崔如英想着,今天崔大郎去了书院,家里估计也忙,她去正好能顶一顶,也给刘婶儿和赵掌柜适应的时间。
崔如英还想问问,端午那日晚上生意如何。那天来了些客人她就走了,不知道晚上生意怎么样,还有羊肉和胡萝卜馅儿的包子,卖得咋样,若是不好可以换别的馅儿。
从安定侯府回崔家的铺子,也得半个时辰。崔如英今天没带什么吃食回去,倒也轻巧。不过从十里亭回侯府都不早了,再到铺子,里面都已经打烊了,刘婶儿和赵掌柜也都回去了。
下午时分,书上有蝉鸣,风声细细,崔大山在井边刷碗,二丫收拾着厨房,听着动静眼睛往外一望,对着埋头苦干的崔大山道:“爹,妹妹回来了!”
崔大山今天没想着崔如英会回来,还很诧异,“不是说这两日不回来吗?”
崔大山也算着女儿放假的日子,说不回又回来,让人惊喜。
崔如英道:“家里离得又不远,那还不是想回来就回来。”
崔大山笑了笑,他肯定是乐意闺女常回来的,甚至愿意闺女不去侯府,就在铺子里帮忙。
不过还是去侯府好,吃得好还长见识。
崔如英看了看,崔大郎不在,估计四郎五郎都在屋里跟着六丫睡觉,铺子里显着空,“大哥早上去书院的?”
崔大郎点点头,“早上自己去的,背了些馒头干粮,天气热,怕带包子坏了就没带。”
崔如英道:“平日吃饭就在书院吗,可有饭堂?”
书院在城西,松山的山脚下,环境清幽,很是适合读书进学。
崔大山道:“有饭堂,就在饭堂吃,每个月吃饭还得花不少钱呢。”
一天十文钱,一个月就是三百文,每个人都收,不过听说只有家境不咋好的学生去吃,家世好的,有书童从家中送饭,更有从酒楼饭馆带饭菜的。
苦了什么都不会苦了嘴。
崔如英想了想,书院有饭堂,也得吃饭,那平日米饭还是馒头?吃包子吗,有崔记包子做的包子好吃吗。
若是铺子的包子能卖到书院去就好了,这样大哥也能吃,还多了一门生意。
书院人肯定多,怎么也得有几百人,若是能每日多卖几百个包子,那该多好。
不过现在什么都不知道,想这个也没用。
崔如英把脑中的思绪赶走,“出门在外什么都花钱,但大哥肯定不会乱花。”
崔大郎是男子,十三岁的年纪能干不少事儿,这一走,家里就显着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