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山总觉得心里憋着什么,跟刘婶儿不好说,二丫年纪小,说了也不懂。今儿他和赵掌柜两人又在角落里,便小声道:“今儿早上把孙娘子给辞了……总觉得不太好。”
赵掌柜也压着声音,他道:“昨晚我也看见了,这做不好被辞了不是理所当然吗?人是得慢慢招,不过小娘子在,铺子还忙得过来,倒也不用着急。崔老板有啥可愁的。”
赵掌柜也不知道崔大山脑子在想啥,要说费心,也用不着崔大山费啥心,儿子懂事,闺女学来这些方子,让家里日子变好了,刚七岁,就能张罗一桌饭菜。
那会儿铺子刚有书院饭堂生意,崔大山还说崔如英能干,那还指着啥呀,有啥可愁的。
就连孙娘子这种事,崔如英这么小,都知道轻重。
不过赵掌柜见的人多,也知道崔大山这个岁数的人,半辈子都这样过来的,要是没个娘子去侯府做奶娘,闺女不聪明的,那后半辈子也就普普通通。
让他干活成,让他去谈生意,可不成。
赵掌柜沉吟片刻,道:“崔老板,做生意就这样。在铺子本来就吃得好,外带还卖出去,那就是孙娘子自己拎不清了。这活她不想干,有的是人想干。
小娘子那头也是为了铺子好,做生意嘛,要都怀着仁义之心,那还做什么生意呀,开善堂去得了。”
看崔大山还愣着,赵掌柜又道:“小娘子肯定是为了铺子,她跟孙娘子又无冤无仇的,那孙娘子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铺子吧。”
崔大山点了点头,“掌柜的说得是。”
这话没差,闺女是为了铺子好,他这瞻前顾后的,不好。
孙娘子为了谁,自然不必说。
赵掌柜笑了笑,“我去前头看看,小娘子过来好搭把手。”
一个小姑娘,带这么多东西,就算现在有推车,那也是累,况且天还这么热。
赵掌柜还正好接上了,到铺子等不剩几桌了就开始吃饭。
刘婶儿并非多事的人,但是崔如英还是把孙娘子的事跟她说了,刘婶儿挺好,跟崔家也亲近,可就是因为关系亲近,有些事才更要注意,也算提点吧。
崔如英:“前头的事我先做着,慢慢招着人。”
刘婶儿道:“哎,下回招到人跟着说好了。她也是,把钱交上来,好好说说,以后继续干活不挺好。”
就是舍不得那个钱。
刘婶儿是没这么干过,偶尔剩的包子多了,崔如英和崔大山也会给她拿着。
但送的和自己拿的终究是不一样,尤其还拿着往外卖,那就更不同了。
这顿饭吃完,对孙娘子的事也便淡忘了。铺子该干活还是得干活,该招人还是得招人。
崔大山吃完饭就去刷碗劈柴挑水了,他喜欢干这些活,也因为铺子里就他能干这些。
赵掌柜管摆了桌椅,又去前头看了看贴的告示,这才回去。
刘婶儿也回家了,下午还得早点过来,二丫就在厢房躺了会儿,睡一会儿省着下午累。
日落日升,月升月落。
第一缕散暑气,好像转眼间最热的那些日子过完。
这会儿有些凉快了,崔如英就觉得夏天也就那样,没那么热,却忘了每年夏日,自己都嚷嚷热得睡不着。
今天是七月二十六,崔如英在铺子待了一个月零十天,再有个几日她就该回侯府了。
这期间,许娘子回来了两趟。
许娘子惦记家里,抽空也要回来,不过回来就待半个多时辰。
孙娘子的事儿自是跟她说了,许娘子还跟崔大山在铺子厢房里待了好大一会儿,崔如英也不好偷听,不知二人说了什么。
反正之后她要崔大山干啥他就干啥,就连读书识字这种不怎么耐烦的事儿,也挺乐意的。
只不过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崔大山就是那种怎么教都不会的,崔如英都觉得稀奇。
原以为崔大山故意的,可是抬头看看她爹赤诚的眼神,说他是故意的,都对不起崔大山的性子。
今儿学了记住了,明儿再问又忘了。再学一遍记住了,第二天还能忘。崔如英都怀疑,他学的东西,每日是不是就着包子给吃了。
崔如英教了他一个多月,勉强认识了“包子”、“钱”这几个字,还没五郎学得快。
五郎才两岁大,看着那些字就是什么了。
四郎倒也还好,背会了《三字经》《千字文》,但不会写,二丫比崔大山强些,可是非常害怕上课。
以往都盼着妹妹回来,这会儿都掰着手指算崔如英什么时候走。
第八十章 会侯府
今儿二十六,说是月底走,还有四日。
四日对二丫来说,真是度日如年。二丫是不知道这个词的,只觉得上课的时候,过得很慢。
其实二丫也不是真的想崔如英走,但是比起每日学这些东西,她还是觉得妹妹待在侯府好一点。
待在侯府的话妹妹就能读书,妹妹又喜欢读书,那不是正正好吗?
但二丫是真的不喜欢读书,也实在读不会,《三字经》四郎五郎都会背了,但是她就是背不过,现在只记得前面四句。
二丫不禁想,要是妹妹不让她读书就好了,她肯定不盼着妹妹回侯府,可是,凡事都有取舍!
就还有四日了,忍忍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