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和青椒茄子,先买着,回去好好放着,秋冬不容易坏。
葱也得用,不过现在没嫩葱,只能用大葱代替。
这边等了有两刻钟,那男人才回来,进来找了个凳子坐,“你们那要多少斤的,我们去京城或是集上卖,一斤胡萝卜要三文钱,鸡蛋都是一文一个,大葱一文钱一斤,茄子两文青椒三文。”
赵掌柜总是跟着崔大山出门买东西,这价钱他都知道,闻言点了点头,直接说道:“我们要的多,每样给便宜四成,这样如何?”
男人忙摆了摆手,脸色发苦,“这哪儿合得上,我们这地里刨食,一年到头就靠这些卖钱,这价钱太低了,实在合不上。”
崔如英平时也爱砍价,但是没这样差不多对半砍过。
赵掌柜也摆摆手,道:“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我们要去街上买,买得多也能便宜两成,这定得多,你们早点脱手,眼看要过中秋了,也早点过节。
再说了,这也不是粮食,未见得有人收,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男人说道:“这样吧,给你便宜两成,东西给你送过去。”
赵掌柜道:“你还是不实诚,去哪儿买东西,买得多人老板不给送,为啥非在你们村子买,这要实在谈不拢我们就去别的地方看看。”
崔如英立马站了起来,赵掌柜也拍了拍手,崔如英看男人的神色有些松动,心里不禁想,有人讲价就是好。
男人咬了咬牙,说道:“这样吧,让三成,东西给你送去,不过你们可得多收点。”
赵掌柜本来也没想砍四成下去,“看过品相,没问题就定下。”
崔如英说了,照着半年的收,怎么也得两千多斤胡萝卜,别的菜比这个少点儿,那也得一千斤。
男人:“行,带你们去看看。”
这男人各家各户都告诉了,有的人家菜多,有的菜少,这会儿都往外搬呢。
全卖了省心,比去集上或是城里卖容易。
便宜三成是差不多的价钱,赵掌柜带着崔如英过去看,过了之后就过秤记下斤数,等到时候一块儿结账。
先给男人钱,再由男人给各家分。
一个上午,都在这个村子,胡萝卜收了一千一百斤,茄子八百多斤,青椒五百多斤,豆子一千六百斤……
在这村子就花了八两银子,这也就买了一半东西。
第九十四章 满载而归
临走的时候,崔如英又买了两只活鸡,一把蘑菇,半袋玉米面。
崔家是有鸡的,也挺大的了,能吃是能吃,但是母鸡还留着下蛋呢。两只公鸡估计得留着孵小鸡,所以都吃不得。
蘑菇是蘑菇干,这边叫香蕈,晒干之后闻着可香了,跟香菇差不多。
崔如英觉得鸡可以养些天,然后等着中秋做一大锅黄焖鸡,配米饭吃,还能放别的配菜,一群人吃肯定热闹。
赵掌柜也看见了,就是不知道啥时候吃,心里还期盼起来。
东西定好,钱先付了六成,等东西送到了,再给剩下的四成。崔如英让人把东西送去铺子,这会儿铺子肯定有人。
这村子百来户人,还算是大的,但东西还是买不全。
俩人得去别的村子,好在这边村子多,没走多远就到了另一处村落。
崔如英以前没来过这边,还觉得怪稀奇的。
二人转了三个村子,才把需要的东西买完,忙完已经过了未时,崔如英没急着回去,又在村里买了别的东西。
这些家里用的东西是拿崔大山上回给的钱买的,买了一大篓子柿子,黄澄澄的,看着可好吃了,她还尝了一个,甜滋滋的,里面的小舌头又软又滑。
有各种菜干,晒干之后不压秤,一斤三四文钱,也不贵,但可以吃好久。
买的那些胡萝卜和茄子是铺子用的,肯定不能留着崔家自己吃,不然账目也得弄混了。
家里冬天要么吃白菜,要么就吃这些菜干,往年许娘子在家的时候家里也晒,但她今年去了侯府,崔大山又忙活铺子的事儿,家里的院子也不怎么收拾,所以菜干也没功夫弄。
崔如英看还有竹笋干什么的,到时候煲汤吃肯定好喝。
还买了几罐腌货,腌泡椒腌笋子腌酸菜,京城靠南,这和北边的腌酸菜不一样,到时候可以拿来做酸菜鱼,一大坛子,那人说只要不进水油,就不会坏,冬天能吃许久。
还说了,入冬之后家里做熏肉腊肉,都是家里养的猪和鸡鸭,可以来这边买。
许娘子不会做这个,往年家里没钱,崔如英打算入冬再来一趟。
崔如英走的时候村里人还怪舍不得的,她算是大主顾,买得多,家里自家腌着吃的东西她都买,村子里的人自然还盼着她来。
东西给送去了,崔如英今儿都没讲价,都是赵掌柜费口舌,她就在一旁笑。临走的时候,村里婶婶看她乖巧,又塞给她一把煮花生,两个梨子。
崔如英分给了赵掌柜一半煮花生,又给赵掌柜一个梨,正好多半天赵掌柜口渴,拿袖子擦了就给吃了。
他咬了一大口,这梨味道不算太甜,但胜在大水还多,挺好吃的。
崔如英一边走一边剥花生,这个煮得入味,好像弄完还炒过,干愣愣的特别好吃,要是拿来下酒肯定好,不过花生能榨油,价钱不便宜,崔如英不打算上在菜单上。
赵掌柜解了渴,吃得就慢了,这村子没回京城的牛车,俩人还得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