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一听就来了精神:“十四岁就中了秀才?那真不错啊,如今几岁了?中举了没有?”
戴权叹了口气道:“万岁爷有所不知,这贾珠也是个运道不济的。虽然天资不错,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原本打算下场考个秋闱,却没想第一次没中,第二回还没到日子,他自己居然一病死了……”
啊这……
可不是一般的倒霉了啊,是让康师傅听了都觉得无语的地步了。
戴权也觉得贾家这俩提起来真的是晦气,本来万岁爷今儿就不大高兴,如今这么一来不是更加不高兴了吗?
得想个法子才行,要不然,万岁爷怪罪下来就不好了。
这戴权也是平日里被康师傅宠信的惯了,此刻见四周无什么要紧的人跟着,又想要在那贾家来的女史那儿卖个好儿,便就大着胆子对康师傅道:
“万岁爷也不必为他们家难过,那贾珠的妹子就是在德妃娘娘那儿当差的女史,奴才上回还听德妃娘娘说过,那姑娘模样性情都是极其出挑儿的。”
康师傅听着这话,倒是没有啥感觉。毕竟他一向不缺美女,贾家送进来的,他可懒得沾染,到时候说不好就是个吃不了兜着走,还是就让她在德妃那儿呆着吧。
见康师傅听见了元春的消息反应一点儿都不热烈,甚至还有些兴致缺缺的意思,这戴权哪里还看不明白。他最是个会茶颜悦色的,见到推荐元春不行,就马上改成继续推荐“人才”。
老爷子不喜欢美人,总喜欢人才吧?
刚刚不是还在感叹没有什么“青年才俊”吗?
那这个时候推举贾元春的嫡亲胞弟不是正好?
想到这里,戴权忙道:“万岁爷有所不知,这元春还有个嫡亲的胞弟,同她那胞兄贾珠一样,聪明灵秀,模样是极好的,虽然年纪还不大,也是已经能够读书识字、吟诗作对了。”
一听说这个,康师傅倒是来了点儿兴致。
戴权便就继续添油加醋地把贾宝玉的情况描述了一番。等到他说道这贾宝玉乃是“衔玉而诞”的时候,康师傅的耐心终于用完了。
这死太监,罗里吧嗦说了半天,结果说的是那个玩意儿啊?
没意思的紧。
若是说宁国府或者荣国府有其他的读书厉害的人物,他倒是还感点儿兴趣,至于什么贾宝玉,不就是那个贾家到处吹嘘“衔玉而诞”的玩意儿?
之前这玩意儿出生的时候就闹腾得挺厉害的了,他当时就不怎么高兴,只是碍于贾家这么多年的面子没有发作罢了。
这回还敢来?
那林家的小娃娃怎么说的来着?
“只有圣人或者明君才配这种天降异象”,那这小子是准备当圣人还是准备明君啊?
算了,这么个玩意儿还是不要想、不要见的好,他怕到时候自己忍不住要把手里头的玉扳指扔到这活宝的脸上去——还真的觉得什么人都配跟玉扯上关系呢吧?
算了,这话题是真的一点儿都聊不下去了,还是去吃饭吧。
就当康师傅迈步快要进门儿的时候,忽然又发现这前三甲都是南方人……他记得这次南巡路上就听到些不好的传言,说什么江南科举多舞弊什么的……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这么严肃的事儿,要是有什么舞弊的乱事儿,这成什么体统,简直就是动摇国本了,必须要拉出去砍了才行。
此时此刻,康师傅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想着接下来也得让直隶省这些北方大省份多努努力、好好培养些人才认真读书、积极科举才行。这样下一次科举考试才能跟江南那帮子才子们争上一争,免得考来考去都是些南方人,到时候又要喊“科举不公”了。
他倒也不是看不上南方人,或者是想要偏帮北方人,只是到了他这个位子,总是想要什么事儿都平衡一些才好。
康师傅一心想的都是些鼓励科举取士的措施,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他一直依仗的考试制度其实早就已经出了问题了。
这原本也是难怪。
毕竟他老爹顺治皇帝在丁酉年才整治过一番科举考试,当时那人头砍得跟切西瓜似得。震慑力度不是一般的大,这都快五十年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事儿。
以前那么多回都没事儿,这次肯定也没有事儿啦。
虽然说南南巡的时候的确听到了一些“江南科考舞弊”的风声,但是康师傅出于对他早逝老爹顺治皇帝的尊敬爱戴以及对自己执政的自信,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儿。
万万没想到,很快他就会被现实疯狂打脸,领会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科考舞弊案”。
而拜莫郁所赐,这个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当然,现在的康师傅对此还一无所知。他只是略微走快了一点儿,想要赶紧看看他关心的小少年们功课读的怎么样了。
随着南书房的大门出现在眼前,小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渐渐传来,康师傅凝神细听了片刻,竟然发现不过数日没来,这些孩子的文化水平好像就又提升了不少。
他心中觉得十分欣慰,立刻将这点儿小插曲儿都抛在了脑后,准备马上开始跟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共进午膳。却不料,他刚一进门儿,大太监们通传的声音还没落地,一个不明物件儿就“呼”地一声,飞快地朝着他的面门飞了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精修版本补完,默默爬走。
第61章 最强
“什么人如此大胆!居然敢行刺万岁爷!”
那戴权大喝一声就扑到了康师傅的身前准备“护驾”,但是他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太监,并不是那种身上带着武功、可以兼职护驾功能的护卫长随,所以说,他这个看起来挺华丽夸张的护驾动作,最后却护了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