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红楼同人)[清穿]全红楼都能听见我心声(269)

作者:北有佳鱼 阅读记录

在莫郁的建议下,他们俩一个人弄了些花籽,一个人弄了个干花儿书签,这才欢欢喜喜地散去了。

本来莫郁还想着教他们做叶脉书签的。

这里地处冀州跟蒙古的边界,本就盛产很多大叶子的树木,要弄几个大叶片儿来搞点儿叶脉书签什么的,最是方便了。

但是莫郁看了看这两位阿哥那笨拙的手指,觉得还是放弃这个想法儿算了,不如弄个简单点儿的,一样有意义,没有必要非得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儿折腾自己。

两个小阿哥欢欢喜喜地拿着他们给额娘准备的礼物材料回去房间了。

好像听着两个小哥儿俩叽叽咕咕说的什么还要给十八弟、十九弟和十九妹妹都弄一套……

莫郁对此有些无语,再次觉得幸好自己没有费那个事儿,教他们弄什么叶脉书签——这玩意儿做起来可真是考验细心和手指灵活度的,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最关键的是,会让他这个“师父”非常劳累。

那就没必要了。

现在多好,随便把这哥俩打发了之后,正好偷得浮生半日闲嘛。

莫郁高高兴兴地翻身躺了下来,吹着微风,看着行宫外头那一大片田野,真是好不惬意。

没想到还没惬意多久,他就发现了不对。

这野地里的草叶子,怎么都是洞洞?

怪不得他刚刚忽然想到了“叶脉书签”呢,原来这眼前不就有现成的?

那么为什么好好的叶子都变成了“叶脉书签”呢?

莫郁一时间来了兴致,索性走近了几步仔细观察那些叶片。

这一看不要紧,差点儿就直接把他给吓得坐到了地上。

原来那些叶子上,密密麻麻地爬着不少蝗虫,叶面上的那些洞眼,都是蝗虫咬出来的。

那些蝗虫个头十分大,见人来也不跑不动,只趴在草叶上狂啃,仔细听时,甚至还有“咔咔咔”的声音。

莫郁站在原地略缓了缓神,正想着赶紧转身离开,却不料就在此时,脑中忽然灵光一现,想起了一件事儿来。

作者有话要说:

筋疲力尽更新,爬走。

第110章 救灾

康熙四十三年七月,山东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

蝗虫们遮天蔽地,所过之处,所有庄稼、花草树木,片甲不留。

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所有百姓们大半年的辛苦都化为了乌有,接下来的秋天自然是颗粒无收,冬天就会冻饿而死……

这个可怕的灾难,显然已经初露端倪。

看着这些蝗虫,莫郁心里头激灵一下子,立刻就没有了休闲娱乐的心思。

蝗虫灾害,那可是连现代社会都很棘手的灾害。

因为那些蝗虫一旦泛滥,轻易还真的断不了根儿。

成虫过境,如同暴风骤雨,直接就会把所有的庄稼席卷而空。

就算熬过成虫的肆虐,还有虫卵遗留下来,过了年之后,那就是“春风吹又生”。

最可怕的是,这些活物根本不怕什么“噪声”“火光”,在没有高效农药和杀虫剂的古代,最有效的办法居然是人工抓捕……

这就很离谱。

关键是数量太大了,人工捕捉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更神奇的是,有很多满脑子都是封建迷信的人,觉得这些蝗虫是“天降神虫”。

因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是不能对它们动手的。

要吃庄稼怎么办啊?

让它们吃!

这是上天降落下来的神物,除了当场跪倒祈求它们赶紧吃完了离开,还能怎么办啊?

你说徒手抓了它们弄死?

哎呀,这可不行,要是这么做了,惹恼了上天,还不一定降下来什么可怕的大灾祸呢。

治理困难,加上人为因素阻拦,实在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这蝗虫的灾害才那么让人头痛。

历朝历代都有不少文献记载,其中以唐朝宰相姚崇的《治虫篇》最为出名。

本朝也有个叫做顾彦牛人写了一本《治虫纲要》,其中收集整理了不少治理虫害的方法,有一些还是姚崇之前提到过的“挖深坑、引火诱杀”的方法。

大概意思就是要在农作物的旁边儿挖掘一条深一些的坑,然后在坑里点火,引诱蝗虫扑火,直接烧死。

这个方法是姚崇首次提出来的,但是其实还是有一定的操作难度的。

首先这个坑就很有讲究。

要有一定的深度,不然可能会引燃地面上的农作物,但是也不能太深,那样就起不到诱杀蝗虫的作用了。

其次是引火用的燃料,不能燃烧太快,也不能产生太多浓烟,不然就不是诱杀蝗虫,而是烟熏蝗虫了。

其实不管是诱杀还是熏死,只要能够弄死蝗虫,那都是很好的法子。

关键是,烟熏这种的效果远远没有诱杀的好。

倒不是说杀的蝗虫多少,关键是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到,也不知道烧到庄稼没有,终归还是不太好尝试。

后来有人结合了两种办法,又创造出了“熏艾”法等,倒是纯粹利用气味来驱走蝗虫,也是另外一种奇招。

不管哪种方法,那肯定都是越早准备越好的。

想到了这里,莫郁连忙跑回了行宫大殿,试图跟康师傅打小报告。

但是还没等他走近,门口的几名侍卫已经拦住了他。

为首的一个客客气气地对他道:

“林小公子请留步,今儿万岁爷在大殿召见几位蒙古来的王爷,有大事要商议,无关人员一律不见,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还望您见谅。”

莫郁定睛一看,这人他倒是认识,正是康师傅那位近身侍卫拉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