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十九岁的蒲老师的第一次童子试没有遇到施学政,说不定又是另一番命运了。
那估计就是世界上少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多了一个可能仍旧是屡试不第或者勉强中了举人但是也不过只是个寂寂无名的小官员的蒲大人了。
所以说,这个事儿说起来,竟成了“成也萧何败萧何”了。
可见世事难料,从开头看,终究不知道一生的境遇如何。
不管如何,蒲老师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看看地已经是风烛残年,现在距离他得到那个“贡生”的“安慰奖”还有几年的时间,所以他不在家里好好等着,跑来京城干啥呢?
居然还来他们林家坐馆?
这个事儿真是有够玄幻的了。
莫郁的心声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外放,蒲松龄却已经渐渐冷静了下来。
他现在已经听明白了这孩子是在“预言”他的人生。
虽然不知道这小公子是如何做到的,但是他所说的的确就是自己的一生。
不管是从家世渊源,还是从人生际遇,他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被这小公子随手拈来、信口评价,让他恍然之间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是啊,他这一生所求的唯有两件事儿。
一件是写书,一件是科举。
林家小公子说的很对,的确是如此没有错。
但是六十多年过去,他还以为自己科举不成,写书也不过只是闲暇之余的自娱自乐罢了。
虽然说这部书稿尚未写成就已经被很多友人喜爱,争相传阅,但是他的确也是从未想过,这本书居然能够流传下去,还“流芳百世”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知道了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蒲老师表示很高兴。
至于科举考试,他之前的确还心存执念,如今被这小公子点破,倒是忽然清醒了过来。
是啊,考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终究还是失败了,有时候,真的是时也命也。
既然写书有成,那这辈子也不算白过了。
蒲老师低头想了一回,终于豁然开朗,正想着怎么跟林家小公子道谢,顺便想问一问他的书有多受欢迎,却不料那林家小公子接下来的心声又来了。
【而且呀,蒲老师,不是我说您,您这么一天到晚到处跑,完全不着家也不太好啊!别的不说,您的夫人十五岁就嫁给您了,如今都快五十年了,您都不多陪陪她吗?小心以后想要陪都没有机会了,最终后悔莫及啊!】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更完爬走!
第117章 结发
蒲松龄听到莫郁这句话,浑身不由得一震。
他现在已经不再关心到底为何这位林家小公子居然能够知道关于他还有他们家人的这么多事儿了。
一旦接受了这位小公子“并非凡人”的设定,很多原本应该觉得匪夷所思的事儿都显得十分顺理成章起来。
毕竟他本来也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事件,当然接受度也就超高啦。
却魅之后,蒲老师看着莫郁也就愈发亲切,倒也真是认真听起莫郁心声外放的那些话来了。
之前莫郁说他的那本儿《聊斋志异》在后世会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著已经很是让蒲老师心潮澎湃,然后莫郁又说他的科举之路这辈子都不会顺又让他不胜唏嘘——好在蒲老师都已经是这把年纪,其实这辈子的科举之路结局如何也已经尘埃落定。
谁家有六十五,哦,不对是七十岁的举人啊。
什么?
你说本朝那位年纪超大的、去年才中了状元的王式丹?
虽然去年他高中状元的时候已经五十八周岁了,可以说是相当高龄了,不愧是号称“大清最年长状元”而载入史册的人物。
但就算如此,这位王状元中举的时候也比蒲老师现在的岁数年轻多了,按照他参加殿试的年纪推算,他中举的时候至少已经五十七周岁了。
但是他中秀才的年纪是二十七周岁。
所以这位王状元也是一连考了三十年乡试都没有中,的确跟蒲老师的遭遇很是相似。
这位王状元的才华毋庸置疑是非常出众的,不然也不会中举之后,连中会元和状元。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王状元中举那次的卷子,考官初评也是第一名来着,就是后来被人复评了一下,被换成了第一名。
但是新换上去的那一位的试卷远远比不上王状元的,甚至都有人专门为了这件事儿而做了一首诗,替王状元惋惜——他原本应该是乡试的解元的,这样就是又一个“连中三元”的神话了。
想一想屡试不第三十年到“最年长状元”加上“连中三元”,该会是多么完美的神话呀。
而且这得多高的才华、多强的气运才能达到呢!
就这样的天选之子还被康师傅嫌弃得不行,说人家是“聋子”,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重用,何况是年纪已经六十五岁了的蒲老师?
所以说,科举这条路是基本上没戏了。
这都是蒲老师自己都能预料到结果的事儿,所以哪怕是被莫郁的心声提及,他也没有啥特别的反应。
然而说完了这些事儿之后,到了现在终于开始说家庭了。没想到莫郁别的都没有说,居然一下子就提到了他的夫人……这就,有点儿让蒲老师汗流浃背了。
的确这么多年来,哪怕蒲老师一生文采风流爱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一生中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发妻了。
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跟他是同乡,也是出自读书人家,乃是秀才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