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黛玉重生记(149)+番外

作者: 蘅皋向晚 阅读记录

正当林璟转身的时候,那刺客忽然暴起,抬起手腕的袖箭,朝林璟射去。

林璟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姜迢却闪身而至,挡在了他的前面,虽然姜迢刀法不错,但是对方射来的箭是又急又快又密,还是有一支扎在了姜迢的胳膊上。

林璟忙上前扶着他,“先杀了他。”姜迢的声音又冷静又冷酷。

林璟没有犹豫,飞身砍了那刺客一刀。

“战场上最要不得妇人之仁。”姜迢已经被侍卫扶住。

而此时也传来了一阵马蹄声,是巡逻的侍卫过来了。

为首的人是五城兵马司的都指挥使张让,他立马上前抱拳单膝跪地请罪,“是下官不力。”五城兵马司管着京城的治安,可是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又行刺超一品国公。

“无妨,贼子太过于猖獗。”姜迢很是和善说着。

“国公爷可是受伤了,下官带了大夫过来。”

大夫忙上前看了姜迢的胳膊,面露难色:“箭头已扎入,得用刀剜出来。”

“无妨,让大夫给这些侍卫和百姓看看,我已安排人去请大夫了,家里的大夫医术精湛,不耽搁我入宫。”姜迢的话让张让不寒而栗,随即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

“既然无事,下官便先告退。”既然有五城兵马司的人善后,林璟不欲掺和,正准备离去的时候。

姜迢却喊出住:“不急,你得做个见证。”

姜迢毕竟是因为就他而受伤的,林璟无奈只能陪着姜迢去了附近的医馆。

姜家的大夫已经等候在医馆中,医馆也早已清场了。

大夫很是擅长外伤,很是利索给姜迢拔箭。

姜迢面不改色,还有心情问林璟:“可看出这是什么人?”

林璟垂下眼眸,说道:“我认不出来。”

“他们行动有素,想必是经过训练的,无非是十二卫或者三大营的人。”姜迢不以为意说道。

林璟在交战的时候,就察觉出来了,但是这事水太深了,不是他能掺和的。

就在姜迢治疗的时候,整个京城都动了起来。

姜迢前脚去疗伤,后脚就把消息递到了皇上那里。

昭宁帝正陪着太上皇闲聊,听到了太监回禀,还未曾说话,便见着太上皇摔了自己的汝窑杯子。

“反了,反了!”皇上怒不可遏,“太平盛世,竟然有刺客当街刺杀安国公,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都在干什么,是怎么当差的?”

太上皇又呵斥皇上,“今天刺客敢刺杀姜迢,明日是不是该入宫刺杀朕了。”

殿堂里落针可闻,宫女、太监吓得瑟瑟发抖。

昭宁帝沉声说道:“是儿臣疏忽,儿臣立马安排锦衣卫去查。”

“得好好查。”太上皇咬牙切齿,“看看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胡作非为。”

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张让还在刺杀现场善后的时候,就被锦衣卫关进了北镇抚司,也带走了现场的刺客。紧接着,顺天府尹也被锦衣卫带走了。

从太上皇那里出来后,昭宁帝这么沉稳的人,脸色都有些不好看,因为张让和顺天府尹都是他的人,可太上皇一句话,便让他们进了锦衣卫,锦衣卫姜辽是他的人,这是让他的人生出嫌隙。

而空出来的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的位子,让太上皇给北静郡王了。北静郡王一向是个闲王,突然接手这个位子,脸上不见丝毫喜意。他家里虽然是依附太上皇,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已继位,太上皇终有一天会老去,他不愿意成为太上皇的棋子。

他从宫里出来,正准备见姜迢的时候,便听小厮说,姜迢进宫了。他先是一愣,随即笑道:“这是件好事。”以姜迢的心性,他不会让都指挥使的位子让自己这个太上皇的人坐的。

既然见不到姜迢,北静郡王便去见了姜辽,姜辽正忙着安排人去查这件事,见了北静郡王也是打了个招呼。北静郡王丝毫不觉得尴尬,反而气愤说道:“光天化日之下竟出如此凶残之事,一定要查,要严查,否则京中人岂不人人自危。”他看起来义愤填膺,可却没说该怎么办。

姜辽知道他是在推诿,心里有些腻歪。

但北静郡王却话头一转:“本王愿意配合姜指挥使查这件案子。”

姜辽有些意外,抱拳说道:“多谢郡王。”

姜迢带着林璟入宫后,昭宁帝很是关切问道:“姜卿怎么不在家里养病?”又让姜迢免礼。

姜迢还是恭敬给太上皇和昭宁帝行完礼,沉身说道:“臣与那些人交手过,看出他们的来历。”

“哦,什么来历?”太上皇问道。

“他们配合有度,不似乌合之众,而且臣看他们的招式似亲卫军出来的。”姜迢很是淡定说道。

太上皇眉头动了动。

“臣特意带来了刺入臣身体里的箭。”姜迢从袖中掏出,巴掌长的箭。

“请太上皇和皇上一观。”有太监从姜迢手里接过箭。

太上皇一看脸色难看了几分。皇上却不明所以。

姜迢解释:“十二亲卫的武器上都标注着所在卫的名称,这个箭身上刻着金吾二字。若是这两个字反而不能确定是金吾卫的人,但是请陛下细看,这个金字,右边的一点却很短,是因为刻字的模子残缺。”昭宁帝去看,若是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这就能证明和金吾卫有关系?”昭宁帝问道。

“朕记得这批箭拨给了金吾卫使用,后来发现上面的字有残缺,便让金吾卫悄悄收入库房,重新拨了一批。”太上皇直接开口,声音很是冰冷,“收入库房的时候,正是朕退位之前那一年。”也正是恪王收拢金吾卫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