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黛玉重生记(203)+番外

作者: 蘅皋向晚 阅读记录

昭宁帝自然是吹捧了一番太上皇,又问太上皇将这件事交给谁来办。

太上皇想也没想便说道:“甄应嘉来京里这么长时间了也没个正经差事,就把这事交给他吧。”

昭宁帝忙起身说道:“是儿臣疏忽了,一开始想着甄卿才来京城,除了要入宫拜见您,还要见亲朋好友怕是没时间当差,后来儿臣忙着北地的战事,就忘记了。”

太上皇摆了摆手说道:“等过了年,便让他回去,也不必给他安排什么事了。”

昭宁帝笑着说道:“儿臣觉得甄卿来了后,父皇您心情大好,精神头更足了,儿臣都想把他一直留在京城陪您。”

太上皇说道:“他在南边还一大摊子事呢,而且朕的乳母在金陵,他为人子心里一直挂念。”

昭宁帝试探一句:“儿臣听说甄太夫人身子骨不错,不若将她接来京城。”

太上皇摇了摇头说道:“朕何尝不想见她,只是朕担心路途遥远,她撑不住。”

“父皇不是将甄卿的侄女指给了忠靖侯史鼎之子,听说婚期定在了明年,太夫人总得亲眼看着孙女出门子吧。”昭宁帝说道。

“到时候再说吧。”太上皇已经有些意动了。

昭宁帝又和太上皇说起了其他的朝政,说起了北地的战事。

太上皇制止了昭宁帝说道:“你是皇帝了,又快要当祖父了,不必事事都请示朕。”

“君主一言一行事关天下社稷,儿臣刚登临地位,战战兢兢,若没有父皇的指点,儿臣心里惶恐不安。而且这事是关于北地战事的,儿臣没去过北地,但父皇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才更要请示您。”昭宁帝很是恭敬说道。

太上皇露出满意的笑容,心情都好了几分,语气也有些轻快,“是什么事?”

“是开平卫内迁的事。”昭宁帝把司徒渊的信中的内容一五一十和太上皇说了,又夸赞起了姜璟,“是个能吃苦的孩子,而且有勇有谋。”

太上皇原本还微微颔首表示同意,但后面不知道想起了什么,说道:“可惜他姓姜。”姜家在军中势力深厚,姜家也不少出色的子弟,姜家用起来很顺手,可是也不得不防备。

昭宁帝淡淡说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且姜璟自小不在姜家长大,对姜家有多少情谊就不好说了。”

太上皇有些可惜说道:“早知道就将永平或者永惠许给他了。”

“这也是天意,璞玉总会被人看出来,他自小在林家长大,如海这么精干的人一定会看出他的优秀来,既然看出来了,又如何舍得错过,定要招为东床快婿的。”昭宁帝笑着说道。

太上皇依旧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说着话的时候,甄应嘉便到了,很是恭敬的向太上皇和皇上请安。

太上皇把事和他说了,甄应嘉很是惊喜,再三保证一定会把这事办得漂漂亮亮的,不辜负太上皇的厚爱。

昭宁帝又不轻不重敲打了几句,才起身离开。

甄应嘉这些日子在京里,虽然有不少宴请,但是手里没差事总是不大事,如今太上皇将这么一件容易出彩的事交给他,说明太上皇还是记挂着他的,他如何能不高兴。

只是军衣的事一向由兵部的人把持着,听说做军衣的铺子是齐国公陈家。现任齐国公是陈翼,他的父亲是因救太上皇而死,他的姐姐是庄王妃。因太上皇一直记挂着救命之恩,所以在庄王被拘禁后,并没有难为陈家,让陈家继续和兵部做生意。

甄应嘉要想做军衣自然是绕不开陈家,好在他和陈家也很熟悉,找了个时间便去了陈家一趟。陈冀原本怕甄应嘉会丢开他自己做这事,没想到甄应嘉依旧让陈家来做军衣。欣喜之下,宴请了甄应嘉

甄应嘉佯装醉酒说道:“这事是为了给太上皇贺寿,是件善事。太上皇和皇上都盯着这件事,我不管你之前弄什么手脚,但这件事必须稳稳当当的,军衣务必不能出任何问题。”

而此时在宣府镇,姜璟看着司徒渊身边的侍卫抬走那些不残次的军衣,有些疑惑问道:“用这些衣服就能把军衣之事揭露出来吗?”

“十之七八吧,就看太原总兵愿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了。”司徒渊又说道,“再看看陈家的胆子有多大。”

甄应嘉从陈家离开之后,陈冀就将这件事交给了他的弟弟陈兴,和陈兴说道:“听说林如海家里有个作坊,专门出产棉布,你就去买他家的布。”

陈兴自然是答应了,派人找到了董大娘,董大娘之前得过黛玉的叮嘱,在京里做生意务必要小心谨慎,因此没有答应,陈家的管家嚣张惯了,非要买,不知怎么的,和董大娘发生了争执。

这事便到了黛玉的耳中,黛玉安抚了一番董大娘,说道:“总是有仗势欺人的人,你就当被狗咬了。你且等着,我去和娘亲说道,打发个管家娘子去陈家。”

董大娘怕给黛玉添麻烦忙说道:“这倒不用,就如姑娘说的被狗咬了,还能再咬回去不成。而且这事我也有疏忽,不知道他的身份背景。”董大娘对京里不熟悉,因为一开始把陈家管事当成普通客人,让小二接待,陈家管事觉得自己被慢待了,才很生气。

黛玉冷笑一声:“打不了狗难道还敲打不了狗主人,我定会替你出这口气的。”

董大娘谢了黛玉,继续说道:“我只是觉得这事不妥当,咱们与陈家素无往来,他们家做军衣都是有固定的作坊给他们提供棉布,怎么平白无故突然选咱们家呢。”

黛玉之前被安平公主教导过遇到军衣的事要小心谨慎,便说道:“咱们也不缺他们家的生意,不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