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黛玉重生记(222)+番外

作者: 蘅皋向晚 阅读记录

周碧和黛玉便在一队人马护送之下,各自回到了住处。

安平公主这边仿佛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黛玉回去的时候,金嬷嬷正安排太监打扫院落,见着黛玉的时候,眼眶却红了。

黛玉忙上前问道:“公主如何?”

“没事了,刚吃了药,这时候还没醒呢。”金嬷嬷拉着黛玉的手关切说道,“倒是姑娘受罪了。”

金嬷嬷已是知道黛玉昨晚的事,黛玉笑着安抚她:“好在有惊无险。”

“还说有惊无险呢,这手上怎么擦伤一片,都结痂了。”金嬷嬷反复看着黛玉的手。

黛玉昨晚不愿意在折腾,而且都是细小的伤,便没吭声,好在是左手,不影响什么。

金嬷嬷把黛玉拉入屋内,要伺候黛玉沐浴,黛玉身上还有别的磕碰的地方,想要推辞。但金嬷嬷很是强硬,金嬷嬷看着黛玉身上触目惊心的淤青,一边掉泪一边骂道,“好好日子不肯过,非要谋反。”

“您都知道了?”黛玉问道。

“皇上一早就发了圣旨。”金嬷嬷擦了擦泪水说道,“这事还没完呢。”

“是啊。”黛玉叹口气,一个关在皇陵的王爷,怎么就有能力谋反呢,是谁在后面助他呢。

黛玉沐浴完之后,便被金嬷嬷赶去上药休息。

黛玉醒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午饭的点,安平公主已经醒了,知道黛玉还没吃午饭,轻声训斥了一句,便让人端了饭来,黛玉只能一边吃饭,一边听安平公主絮叨她。

正说着话,便见金嬷嬷神色有些不好的进来了。

“怎么了?”安平公主问道。

金嬷嬷说道:“我听到一个流言,说昨晚周姑娘被叛军冒犯了。”

第96章 落水

“先吃饭。”见黛玉神色有些异常,安平公主安然说道,“之后再说事。”

但黛玉才用完饭,便见着皇后身边的节华带着人来了。

节华拜见了安平公主,安平公主问道:“你可是皇后身边的大忙人,怎么有空过来了。”

节华有些为难的看了黛玉一眼,斟酌一下才说道:“想必公主已经知道关于周姑娘的流言。”

“怎么,你们相信这流言?”安平公主反问一句。

“这自然是不信的,但得调查清楚明白了,才好还周姑娘一个清白,否则日后人们说起周姑娘来总会添油加醋的。”节华不紧不慢说道。

“那你过来是做什么?”安平公主问道。

“周姑娘昨夜的行踪都能查到,唯一和林姑娘同行这段。”节华和安平公主解释着,“皇后娘娘便有些话想要问林姑娘。”

“皇后娘娘说自然是相信两位姑娘冰清玉洁的,但把话说明白对谁都好,若说不明白,就是一滩污水沾染了两位姑娘。”节华微微挺直了腰背,传达了皇后的意思。

安平公主神色有些不好,她明白皇后的意思,周碧和黛玉在一起的时段便是说周碧被侵犯的时段,若黛玉不把话说清楚,不但周碧要承担这污名,连黛玉也要背上一个散播谣言、诋毁她人的污名。

所以黛玉必须得说清这事。

安平公主还想说什么,黛玉却按住安平公主的手,说道:“皇后娘娘所言极是,我和姑姑走一趟,向皇后娘娘说明当时的情状。”

安平公主见黛玉的神态,便知道她有把握,看来真是有人诬陷周碧。

“那就让绥娘跟着你走一趟。”安平公主吩咐一句。

“金嬷嬷还得服侍您喝药呢,我自个过去就是了。”黛玉婉拒。

“我这里这么多人,又不是只有她一个会服侍的。”安平公主嗔怪一句,非要金嬷嬷跟着黛玉。

节华看了心中啧啧,虽然听闻安平公主喜爱黛玉,但见到安平公主如何护着黛玉还是有些吃惊的,金嬷嬷是安平公主的心腹,在太上皇面前都有几分脸面。

不止黛玉,还有青雀一并跟着节华走了。

才到了皇后下榻的院子,就有几人要带走青雀,见黛玉神色变了,节华忙开口说道:“林姑娘别担心,我们就是问几句话而已,再说了青雀也不方便跟着您进去。”

黛玉入内之后才明白节华说的不方便,屋内除了贴身伺候的人,再不见旁的人了。

皇后也不似之前见到的和蔼可亲,黛玉低眉顺眼恭恭敬敬行了礼,不知道是不是她错觉的,总觉得隐约有股龙涎香的味道。

她飞快的扫视了四周,这是个三间的房子,两边用多宝阁隔开了,但多宝阁后却罩着帘子,这倒有些奇怪了,莫非屋里还有旁人。

“林姑娘,你不用多想,你就把你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都说了。”皇后开口说道,虽然神色有些严肃,但语气却十分得柔和。

皇后的神态又印证了黛玉的猜测,这屋里有旁人,大概就是皇上了。

黛玉缓缓说道:“公主病重寻不到太医,我便前往太上皇处请太医,因雨势过大回不去公主住处,四皇子安排了湛卢侍卫护送我和丫头青雀去安全处。”

黛玉简单交代一下前因,“大概是走到观澜亭的地方,我听到了女子呼救声。”

“湛侍卫一开始没听到,还问我是不是因为太过于害怕而听错了,又问青雀,青雀也说没听到。”黛玉回想了一下当时的情景,“湛侍卫便劝我赶快走,但我心里有些不安,总想过去看看。湛侍卫便陪着我去看,顺着声音走到了观澜亭后面,便见着有一名叛军一手拿剑一手去抓周姑娘。”

皇后说道:“你说仔细些,当时是什么情形?”

“周姑娘一边挥手一边往后退,却跌坐在地上,歹人弯腰掐住了她的脖子,湛侍卫便是这时候出手的,从后面刺穿了歹人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