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黛玉重生记(300)+番外

作者: 蘅皋向晚 阅读记录

鞑靼作战也很是凶狠,前面的人被射伤了,后面的人就拿他做肉盾,一波又一波,还是有人登上了云梯、爬上了城墙。

晏先生指挥着守军迎战,消耗着鞑靼军。

杀伐之声不绝于耳。

哈兀歹不知道对方是谁在指挥,但是对方防守犹如一张网一样,细细密密不留缝隙,让人很是难受。

战事胶着着。

天光乍破,一夜已经过去了。

青灰色的城墙上附着大片的褐色,那是凝固的血。

哈兀歹也知道对方是谁在指挥。

他声名鹊起的时候,晏先生早已隐退了,虽然听说过晏先生在九边的时候,把鞑靼打得如同丧家之犬,但他不屑一顾,只觉得夸大其词。

可如今,他头一次觉得害怕,甚至绝望,对方的防守让他看不到一点希望。

“将军,将士奔驰许久,又作战一夜,体力已不支,不如先回去休整一番。”手下劝道。

哈兀歹咬牙看了城墙,点了点头。

鞑靼退了,对宣府是个好事,因为这场攻城战对宣府守兵而言也是不少的消耗,总会有人被射中砍伤,好一点的海能活着,坏一点就直接命丧黄泉了。

晏先生也没有松懈,部署下一步,有将士觉得支持不住,但见晏先生一个老人还能坚持,心里鼓起了战意。

带一切妥当后,晏先生才下了城墙。

钟知府见他满身血迹,大惊失色,喊道:“晏先生。”

“都是敌人的血。”晏先生一边说一边朝帐中走去。

钟知府脸色依旧发白,“鞑靼都打到您跟前了么。”

晏先生有些无语说道,“他们人数不少,总会有人攻打上来的。”

钟知府才明白过来,“多谢先生坐镇,钟某定生死相随。”

晏先生半眯着眼睛,靠在椅子上休息,钟知府也不敢打搅他,蹑手蹑脚离开了。

晏先生在城墙御敌,城内的人也没有闲着。

黛玉和杜氏带着城中女眷,分头做着各类事情,有救治伤员的,有制作器械的,有做饭缝衣的……

黛玉也把安平公主给她的人派出去维护城中秩序了。

“还没开打的时候,总有人想溜走,可开打之后,人心到稳定许多。”黛玉和杜氏说道。

“外头都是鞑靼,一出城一个死,谁赶出去,不如待在城中。”杜氏说道。

她叹口气,有些担忧:“也不知道要守多久。”她还是头一次遇到那么强悍的攻城架势。

“城中军械、粮草都还充足,足够支撑半月以上。”黛玉没有空洞安慰杜氏,而是认真解释,“而且宣府城墙高大,鞑靼即使爬上来,也损伤严重。并且里面还有瓮城,相当于两层城门。”

杜氏轻笑:“听你这么说,我心里安定了一些。”

杜氏也有了心情和黛玉闲聊:“我本以为你娇滴滴的,受不了这些苦。”

黛玉笑着:“我家里就我一个,总要比旁人要更要强些才行。”

杜氏有些好奇问道:“林大人没有想过从族中抱养吗?”

“林家宗族与我们家关系甚远,我父亲眼光也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

杜氏心中一动,说道:“我听说原本林大人是想让姜大人入赘的。”她说完觉得自己像长舌妇一样,冒犯了黛玉,连忙解释:“是我失言了。”

“我父亲当初确实是这样打算的。”黛玉没有遮掩,大大方方说道,“怀光从小在我们家,我父亲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对他的人才和品格都是认可的,就想着让他入赘,谁想到他认祖归宗了。”

杜氏知道一些姜璟的身世,听黛玉如此说,对黛玉更亲近了,说道:“姜大人找到家人是好事。”

黛玉托腮说道,“是呀,总归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杜氏想了想还是没忍住提醒黛玉:“玉儿,我比你痴长几岁,有些话想和你说一下,他们男人最好面子了。”

黛玉明白杜氏是提醒她不要再说起姜璟的之前,她笑起来,拉住杜氏的手:“多谢姐姐提醒,可怀光不是心胸狭窄的人,若他是,我才不会嫁给他。”

杜氏拍了拍她的手:“我知道,不过白嘱咐你一句而已。”

俩人也没有说多少闲话,便又开始忙活起来了。

这种忙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五日后。期间,鞑靼发动不少攻势,而且毫无规律可言,一方面想要让宣府守军始终绷紧神经,另一方面想打个措手不及。

可没有一个如愿的。

看着依旧风度翩翩的晏先生,钟知府不由得佩服的五体投地,他现在感觉自己随时都会累晕过去,双目赤红、两颊凹陷、胡子拉碴,一身臭味。

可晏先生还有心思对着棋谱下棋。

“先生。”钟知府不由自主高喊一声,“先生好雅致。”他一开口便觉得口里的溃疡更疼了,忍不住嘶一声。

晏先生五指并拢指了指凳子,让他坐下,声音犹如清泉一般:“不用着急,快了。”

“援军还没来。”钟知府有股火气,“是快要城破了吗?”

晏先生笑了笑,指了指外头,“你听,这不来吗?”

城外,一片姜字旗猎猎作响。

第130章 晋江文学城

本以为,姜璟驰援回来,这场仗就很快打完了。

但晏先生和姜璟都不是忍气吞声的人,从来没有被人打上门还不还手的道理,因此,在姜璟带兵救援之后,晏先生果断下定决心,清点了城内的兵马,出城和鞑靼作战,与姜璟形成了包围之势。

钟知府是目送晏先生出城的,回去便和杜氏说道:“看着晏先生英姿勃发、威风凌凌的样子,我只恨当初为何从文未从军,大丈夫像他一样才不枉此生。”